發新話題
打印

轉載: 《上海話與粵方言的命運》討論兩地的方言教育政策

轉載: 《上海話與粵方言的命運》討論兩地的方言教育政策

上海話與粵方言的命運




  暑假去過上海,發現上海方言將併入國家的語文課本內。回看香港,粵語仍留於「課外」邊疆,能否維持授課語言還成問題,更遑論有機會編入正式課本內。就地區方言政策這回合來說,上海已超越香港了。請先看下面引自上海《環球新都市》(15-8-2005)的一段文字:

方言詞彙
  「上海初中學生將在課堂上重拾 ‘拿摩溫’、‘水門汀’這些父輩們耳熟能詳的上海方言,上海話作為上海方言今年首次進入語文教材。據悉,作為語文基礎教材的補充拓展教材-《語文綜合學習》將於新學期亮相,其中的弄堂遊戲、猜謎、民謠等內容不僅在以往教材中很少涉及,更首次收錄了上海的地方方言。」

  短短四行用了兩個首次,顯示教育部門充滿信心讓上海話隆重登場,以期令學子重拾地方文化的詞彙,細味個中的人文積累。如果廣東話也可像上海話的「拿摩溫」、「水門汀」列入教程內,順手拈來的例子有表全部之意的ham baang laang (阿渣註: 咸罵爛)、表笨拙的lau bau(阿渣註: 我起初以為係「囉爆」, 但係, 應該唔係, 都唔知佢噏乜春野...)、表古怪的ke le(阿渣註: 騎呢),各詞組承傳了古漢語以來的疊韻詞特色,即用相同的韻母(aang, au, e)。就這樣,方言色彩與千年文化微妙地緊扣起來。

  報導還有,「負責此套教材編寫的有關人士表示,在教材中收入地方方言尚屬首次。之所以作這樣的嘗試,主要因為《綜合語文學習》的編寫意圖是讓學生在立足母語的基礎上學習民族精神,而方言作為地方文化的一種,也是民族文化的有機構成。此外,上海地方文化的逐漸流失也是上海話進入教材的原因之一。」

文化承傳
  上海話是上海人的母語,是漢語的一個方言,是構成民族文化的一員。同理,廣東話是我們的母語,是漢語的一個方言,是構成民族文化的一員。在〈乘法與記年的關係〉一文中(載於九月十三日本報的中文版),我討論過「佢成四張」的張,與古代漢語「八秩誕辰」的秩很相似,兩者都表示十歲;但另一方面,張是俗話而秩屬雅言,語用上成強烈的對比。有了粵語這條資料作援引,方言與古語如何標示年齡的文化底蘊便給套弄出來了。

  香港教育官員看到這裏,或許蠢蠢欲動想擬定粵語課程時,可以這樣撰寫吧:
  「在教材中收入香港粵語尚屬首次。之所以作這樣的嘗試,主要因為《心繫家國、心繫粵語》的編寫意圖,是讓學生在立足粵語為母語的基礎上,學習民族精神,而粵方言作為地方文化的一種,也是民族文化的有機構成。此外,香港本土文化的逐漸流失也是香港粵語進入教材的原因之一。」

歐陽偉豪 6/6/2006

TOP

原來上海話也有ke le(騎呢),是粵語流傳過去還是上海話流傳過來?
言歸正傳,假如香港也推行粵語教育,會否影響學生的書面語寫作水準?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