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面對金融危機,佛教可以做些什麼(轉貼)

面對金融危機,佛教可以做些什麼(轉貼)

金融危機下全球多名富豪自殺:

2009年1月5日,德國第5大富豪阿道夫?默克勒由於全球金融危機導致他的商業帝國陷入了財政困境,默克勒不堪投資失敗、資產大幅縮水,撲向一輛疾駛而來的火車臥軌自殺。

2009年1月5日,美國地產大亨史蒂文?古德5日清晨被發現在芝加哥附近的一片樹林裡開槍自殺身亡。

2008年12月23日,65歲的知名法國基金經理蒂裡?德拉維萊切特因深受麥道夫詐騙案所害,蒙受巨額損失而選擇在紐約的辦公室割腕自殺。

2008年9月25日,英國白金漢郡一家私人股權投資公司的47歲首席運營官科克?斯蒂芬森在塔普羅車站被一輛火車撞死,法庭裁決認為他死於自殺。



中國企業家自殺不完全紀錄:
2008年3月13日,華縣知名企業家——陝西華乾工貿有限公司董事長段民乾自殺身亡,疑因心理壓力過大所致。

他選擇結束自己生命的地點位於距華縣十幾公里的渭南市火葬場附近。陝西華乾工貿有限公司成立於2003年10月,下設植物提煉廠、麵粉廠及糧油貿易公司,產品遠銷十幾個國家和地區。2007年4月初公司的青蒿素生產線第五車間,爆炸造成1人失蹤,十餘人受傷。事故發生之後,賠付量特別大。段民乾離世時50多歲,留有一雙兒女。

2007年8月11日,廣東佛山利達玩具有限公司老闆張樹鴻因所產玩具在美國檢出含鉛超標而被召回,在自己工廠的倉庫一角自縊身亡。8月2日,美國美泰公司下屬的費雪公司向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提出自願召回約96.7萬件中國生產的兒童玩具,這些玩具涉及到從4月19日到7月6日生產的83種產品,其中包括廣受歡迎的卡通人物瘙癢娃娃和小探險家朵拉。而此次被召回玩具的生產企業即為利達公司,該公司與美國美泰公司已有10多年的合作關係,召回原因是部分產品的油漆金屬鉛超標。

由於事發突然,包括老闆張樹鴻在內的管理層,都措手不及,不知所措。他表示,根據估計,這次事件中被召回的96.7萬件玩具從召回到賠償損失,大約要負擔3000多萬美元。同時,中國國家質量監督管理總局暫停了利達公司的產品出口。公司倉庫裡所積壓的產品價值至少幾千萬元,同時大批的貨櫃至今仍被扣押在港口。奮鬥幾十年,這樣的結果是老闆所難以承受的。


2006年10月31日,安徽華源生物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裘祖貽在家中上吊自殺。從裘的遺書中可以看出,他的自殺和藥廠陷入困境有很大的關係。華源生產的欣弗出事後,廠方要以高出出廠價近20倍的競標價召回產品。

知情人士透露,在裘祖貽自殺的當天,有來自黑龍江的「欣弗」問題藥受害者家屬到華源藥業要求賠償,並且點名要裘祖貽出面解決問題。公司工作人員撥打裘祖貽的手機告訴他此事,但是裘祖貽一直沒有露面,後來再撥打他的手機便一直處於關機狀態。晚上,有員工發現裘祖貽的辦公室反鎖著門,把門打開後發現,他已經在裡面自殺身亡。

因為問題「欣弗」已經導致了全國10餘人的死亡。裘祖貽承受著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巨大壓力。據介紹,裘祖貽嘴邊常常掛著這樣一句話:「以產品質量贏得市場,質量第一,質量至上,把質量作為市場制勝的法寶。」他還制定了諸如「質量買斷制」、「質量責任追究制」、「產品出廠許可證制」等一系列質量保證措施,要求公司上下對於產品出現的質量問題,要一查到底,一追到頭,不放過蛛絲馬跡。可是言易而行難,最後還是質量問題給了裘祖貽致命一擊。「欣弗」事件曝光後,他的質量宣言頓時成為笑柄,他自己更是難逃身敗名裂的命運。

2005年1月13日,辰能哈工大高科技風險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慶斌跳樓身亡。同時該公司存在中國銀行河松街支行3億余元資金也「不翼而飛」。因為公司存在銀行的資金不明去向,不少人便把趙總的死亡和這一事件聯繫在一起。

有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2001年8月,辰能公司成立後,便在河松街中行的前身新興分理處開立了企業賬戶,而身為總經理的趙慶斌與出逃者高山過從甚密。1月13日,趙慶斌邀約了四五個好友在當地某賓館吃飯,大約10點左右離開。席間,有人談及了高山攜款出逃一事,趙則閃爍其辭,不願意過多評價。據稱,趙神情落寞,情緒低落。朋友們都怕其出事,堅持要送其回家,但被趙婉拒。

49歲的趙慶斌碩士學歷,高級工程師,曾任黑龍江電力開發公司處長,現任黑龍江電力開發公司副總經理、辰能總經理、牡丹江發博藥業有限公司副董事長,並曾擔任上市公司龍電電力的監事。歷經曲折的哈藥集團重組,如今因股東方之一黑龍江辰能哈工大高科技風險投資有限公司(簡稱「辰能公司」)突起風波而再生變數。

2005年1月3日,陝西金花集團副總裁、*ST金花副董事長徐凱在西安某酒店上吊自殺,終年56歲。

2003年《新財富》雜誌曾以擁有8.8億元財富,將徐凱列入中國400富人榜第98名。凱感情生活一直不順利,他近一年一直在廣州工作,回來後就一個人住在酒店裡,孤苦伶仃。尤其在年關的時候,看到別人喜氣洋洋,自己孤苦一人住在酒店,「每逢佳節倍思親」,難免情緒有所波動。

據介紹,由於常年一人在外辛苦勞累,徐凱身上有多達五種慢性病。而在12月30日,徐凱自己身體不適,到西京醫院檢查,醫生要求住院,但他沒住。2005年1月1日中午又去醫院,回到酒店大概晚上7時左右,以後進房間就再未出來,後面就發現了所有人都不願看到的一幕。

關於徐凱8.8億元身價一事,這位人士說,可能是按金花集團其擁有的20%股份計算出來的,這並不代表現實財富。按照國家法律,徐凱的兒女和孫子可依法得到遺產。

2005年1月1日,山西鑫龍稀土磁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趙恩龍從四層樓跳下死亡,年僅52歲。

TOP

警方在現場勘察時,發現了趙本人書寫的一封遺書,主要說政策變化快,負擔過重,銀行的貸款無法如期歸還,借了朋友一些錢,不要說兌現當時約定的利息,就是本錢也無法歸還,上門討債的人很多等等。「他陷入了盲目重型化、多元化的陷阱,亂投資,幾個主要企業互不關聯,且大多處於宏觀調控範疇,所以資金鏈斷了。」有人這樣評價趙恩龍和他的民營企業集團。

運城市建設銀行公司部一位工作人員稱「趙恩龍在建設銀行大約有一個億左右的貸款」。

一位接近內情的人士透露:由於銀行每年的12月25號左右開始總結算,趙恩龍所借銀行的巨額貸款到期無法歸還,在多方協調下,各方達成一個口頭協議:由趙恩龍出面,籌措款項先歸還銀行貸款,在平帳後,銀行再將這些款項按「新增貸款」的方式貸給趙恩龍,然後趙再還給借款單位。

但是,當趙恩龍多方籌款並將相應款項打入銀行後,銀行卻未能按口頭約定的將錢重新貸給趙恩龍。在多方催逼下,趙恩龍選擇了以死了斷。


2003年9月7日,擁有超過10億資產的「河南首富」——黃河集團老總喬金嶺上吊身亡。

二00二年,喬金嶺以一點二億美元的資產排名福布斯內地富豪榜的五十八位,有「河南首富」之稱。喬金嶺是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並任河南省工商聯副會長和長葛市人大副主任。

長葛市府官員向記者獨家透露,喬自殺的真正原因是經濟債務糾紛。喬金嶺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創業的一個合夥人,在脫離黃河實業集團後,於一九八六年以他和喬等四人名義在鄭州註冊成立了一個公司,在遼寧借款一億元人民幣到海南搞房地產開發,後來海南房地產泡沫破滅,一億元灰飛煙滅。


2003年6月23日,浙江東方集團副總經理朱雲龍在辦公室裡自殺身亡。

朱雲龍,男,43歲,擔任東方集團副總職位多年。目前披露的消息是——6月23日上午,集團的兩名工作人員發現其在自己的辦公室自殺身亡。

有消息說朱雲龍結束生命的方式是「上吊」。

杭州一家媒體分析朱雲龍自殺動機有兩種主要的意見:一種說法是朱雲龍因為在公司的一些利益爭鬥中長期處於下風又申訴無望;另一種說法是東方集團的當家人——公司黨委書記兼總經理滕增壽在接受採訪時說,朱雲龍精神長期抑鬱,自殺可能與此有關。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目前該集團光副總經理就有20多人,而朱雲龍在其中的作用已開始淡化。朱雲龍擔任副總經理的位置已經多年,但是其原來級別比他低的一個員工,卻已經在一些決策人士的提拔下,擔任了溫州某縣副縣級領導職務。該人士講,這件事情對朱雲龍的刺激也非常大。



應對措施:

2008年12月31日,美國紐約市市長彭博在紐約市立圖書館舉行「聯合宗教早餐會」,邀請佛教、基督教、猶太教、回教及印度教的350多位代表參加,共同討論「宗教如何安撫民眾不安的心」。

2008年12月23日下午,江蘇省鹽城市民宗局召開宗教界代表人士座談會,就如何幫助市區中小型企業主信眾樹立信心、克服困難、振奮精神,正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進行了座談,分析了當前市區宗教信眾經營的企業所面臨的形勢,研究和探討了解決的辦法和途徑。

編者的話:



金融危機以來,每天都看到許多負面的新聞。金融風暴,讓太多的生命迷失,好像應得一切都再也無法支持…但自殺是解脫嗎?放棄會被體諒嗎?

這些放棄生命的富翁們財產再如何縮水,他們物質的擁有仍然超出常人多多。讓他們絕望的顯然並不是生活本身,那麼他們絕望的又是什麼?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

專家觀點:

上海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秘書長、本站特邀請評論員劉元春教授:我們需要用信仰呼喚迷失!

TOP

面對金融危機,我們從隔岸觀火到感同身受、從局外人到當事人,可謂「同體大悲」了。翻看網絡評議,關於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多數歸為金融經濟層面的「發展模式」、「信貸制度」等等上面。至於諸多富翁因而自殺,也多是譴責者多,同情者少。

的確,金融危機的發生,諸多原因,富翁破產也有其「商業運作」的失誤。但是,根本原因,不如說是人類內在精神淪落、按照佛法所說就是人類貪嗔癡毒化的必然結果。西方社會一直鼓吹「天賦人權」,自由平等,這是普世的價值追求,是應當充分保障的。不過,任何生命個體,佛教所謂的眾生,都應當享受這種「天賦」,而不能只有華爾街的「精英們」獨享他們的所謂「創新成果」。恰恰相反,諸多「麥道夫們」處心積慮的玩弄數字遊戲,將無數人的血汗演變成了富翁們窮奢極欲的揮霍,從不顧忌別人的權利和未來。最終,當他們傷害無數人的同時也必將導致自己的毀滅。這就是任何人不能逾越的因果定律。

也就是說,當我們放棄生命終極追求的時候,當我們缺乏起碼道德禁忌和心靈敬畏的時候,或者說當我們缺失人生神聖信仰的時候,我們的生活形態和生命價值就難免在精神淪落中變異乃至消亡。所以,面對金融危機帶來的社會災難,我們需要用信仰呼喚迷失!

信仰教化的關鍵在於「面向明天」而「把握今天」。今天的你我,如何在反思中看清因果,如何在理性中思考明天。我們不能陷入輪迴的流轉,而是敢於在流轉中提升,超越以往的沉淪。我們的生命需要一個神聖的定位和目標,而這個目標的確立將有助於社會群體的和諧和生命網絡的共生。如果我們能夠淡化個人私慾,給予別人以多些關愛和體諒,就會得到更多的清明和安祥,就會擁有生命的尊嚴和神聖。

讓我們彼此的心靈相擁,讓我們生命的熱力相熔!

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及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本站特約評論員何建明教授:人生所求與宗教


對於那些已經擁有了功名利祿的人,對於那些曾經有過而今失去功名利祿的人,對於那些仍在苦苦追求功名利祿的人,都在追尋同一個問題:「人生何求?」

前幾年,每到四、五月間,北京的幾個最著名的高校,年年都在這個時間發生「前赴後繼」的大學生跳樓自殺事件,以至於每年到了四、五月間就成了各高校防犯大學生自殺的關鍵點。記得當時我曾在多個場合下說過:「以後可能該教師跳樓了。」結果不出所料,零八年大學生跳樓是減少了,卻發生了更為令人震驚的大學教師自殺和學生殺教師的事件。

近日剛收到一位台灣宗教界友人用電郵傳來的一個故事,說是有一位在美國商界非常成功的華人女企業家,住在一個風景非常優美的海邊別墅裡,突然有一天接到一個好多年沒有見面的高中時候的同學打來的電話,說要來美國開會,剛好就在這個城市,希望能來看望老同學,敘敘舊。女企業家開了一輛高檔的寶馬車去機場接老同學,希望能到自己家裡好好地多呆上幾天。這位遠道而來的客人到了老同學家裡後發現,這真是一棟好氣派的洋房。四周是一片翠綠的大草坪,其中有散發著各種花香的花園、網球場和游泳池。在他家的車庫裡,除了到機場接機的那部車,還有一輛豪華轎車和一輛高級跑車。走進室內,有幾十個房間,每間都掛著一些名貴的字畫,展櫃裡所展示的中外藝術品真是琳琅滿目。女企業家讓老同學隨便挑選哪個房間。安頓好了以後,老同學問到家人可好?女企業家臉色一沉,黯然傷神地說:「他們都走了。」「先生呢?」「他有外遇,離開很久了。」「孩子呢?」「他們大了,有自己的理想,搬到別的城市去居住了。」老同學也感覺悲傷,女企業家接著說:「我現在什麼都沒有,窮得就只剩下錢了。」

這又讓我想起豐子愷談弘一大師出家所說的話。他說,人生本有三層樓,最下面一層是追求物質,滿足物慾;再上一層是追求精神,滿足精神享受;最上一層是信仰宗教,追求人生的超越境界。大多數人一輩子都是停留在第一層樓,少部分人到了第二層樓,很少一部分到達第三層樓。弘一大師是到達第三層樓的人。拿我們今天的話來說,第一層樓的最高境界就是在物慾橫流中醉生夢死,享受當前;第二層樓的最高境界是在鮮花和掌聲中享受當前的生死,第三層樓的最高境界則是在超越人生的功名利祿中了脫生死,進入永恆。

所以,對於那些財富和鮮花與掌聲的追求者們來說,當他們曾經擁有了所要的一切而又突然失去時,自殺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他們追求上第三層樓,就不會選擇放棄生命,而會選擇超越生命,在悲智雙運中實現人生的永恆價值。

其實,那些曾經的億萬巨富和文化創造者們,並非缺乏靈性,缺乏對人生第三層樓追求的本懷,而只是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為功名利祿的誘惑所主宰。在這個世俗化加劇的社會裡,人們往往淡忘了宗教、遠離了宗教,甚至拋棄了宗教、把宗教看作是迷信。對宗教的遠離,就是對人性的遠離。發達的人生,必需的發達的靈性。完滿的人生,離不開宗教的關懷。

當然,我們應當擁有適應現代社會生活需要的宗教,不再是所謂傳統的、甚至落後的宗教。現代社會需要傳統宗教的革新與恆順眾生。現代社會需要現代宗教人才的高素質與高要求。現代社會需要宗教文化的科學化、多元化與人性化的傳播。如果這樣,我相信,越來越多的人會與宗教結緣,越來越多的人會珍視生命,奉獻人生。

上海大學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  本站特約評論員李向平教授:宗教與金融危機的某些聯想

金融危機了,不少大老闆自殺了。人們想到了宗教。

這好像是一個習慣。宗教在中國社會,平時不會太受注意,一旦出現天災人禍,人們才想到宗教。捐錢捐物,宗教似乎與天災人禍結有不解之緣。眼下,全世界面對金融危機,而中國人很自然地又想到了宗教。

TOP

近日,我們看到美國紐約市市長彭博在紐約市立圖書館舉行「聯合宗教早餐會」,邀請佛教、基督教、猶太教、回教及印度教的350多位代表參加,共同討論「宗教如何安撫民眾不安的心」的時候,我們很自然也想到了宗教,想到了佛教。這本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要說明的是,美國宗教的社會功能,與中國社會中的宗教功能,因為國情不同,則是大相逕庭的啊。美國社會中的宗教能夠在個人與國家之間起到一種平衡的作用,而中國宗教只能在國家之後拾遺補缺。

這說明,宗教的社會功能在中國社會功能本來就十分有限。面對社會事變,宗教的功能就更是如此。所以,宗教面對金融危機,宗教應當有什麼作為?為金融危機的解決,宗教界應該做些什麼?對此,我一時迷茫,不知所云。

宗教界應當如何安撫人心?開法會?做佈施?崇拜、祈禱、瀰散?為金融危機中的失利者實行心理按摩?理所當然,這是宗教界、佛教法師們的份內之事。

然而,在此之外,我靜心想想,其中似乎也有些事情、問題值得反思。昨日偶然在中央電視台第四頻道,看到著名記者水均益對美國沃爾瑪集團全球總裁李斯閣的高端採訪,問及幾十年來沃爾瑪集團如何能夠從一家小小零售店發展成為名列全球五十強的巨型連鎖公司。

沃爾瑪集團成功的經驗非常簡單,一句話,就是節儉,告訴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省錢,如何花更少的錢,買更多的東西。而沃爾瑪集團所以的管理人員在幾十年來,也從來沒有說過讓顧客多花錢這樣的話,恰恰相反,他們總是在想方設法讓顧客在沃爾瑪的商場裡省錢。為此,沃爾瑪集團贏得了全球各地消費者的衷心喜愛與商業信任。

看到這裡,既使人驚異,卻又在意料之中。馬克斯?韋伯曾經論證的清教徒精神,不就是花最少的錢,辦最多的事情,不就是節儉勤奮,省錢過日子的精神嘛。當然,沃爾瑪集團所體現的,也許不一定就是清教徒的新教倫理精神,而是現代商業成功經營的基本原則。但是,面對全球金融危機,沃爾瑪集團在全球的經營額度不但沒有下降,反而出現了飆升,該集團也沒有人失業,而他們的老闆當然就不會去自殺了。

比較而言,中國人三十年來的經濟成功,一個基本原理就是,國家發展經濟與個人要發財的願望得以高度整合雙方刺激,在此背景之下,人們就不會去想想掙錢而省錢過日子的事理了。對經營者來說,那裡有公司管理人員不想方設法讓消費者為自己多花錢的便宜事?!即使有,這種人,可能很快就會被該公司的老闆炒了魷魚。我自己也曾經為一些地方政府、佛教界做過一些宗教旅遊的設計與規劃,其指導思想就是如何把旅遊者的鈔票能夠留下來,花越多的錢越好。而能掙會花,也是當下國人的一種基本心態。即使是時下裡的金融危機,國人們也不見得會勒緊褲腰帶,反而會以消費來證明自己的經濟實力,不受金融危機的影響,照樣能掙會花。

就宗教界而言,宗教搭台,經濟唱戲,曾經是宗教改革開放的一個最大方便,政教雙方均能從中獲益。而宗教經濟的發展,宗教消費的極端發展,常常還使人呈現有錢才能有信仰、有錢人的信仰更加虔誠的錯覺。其道德精神、倫理規範,甚至還不如一個商業沃爾瑪!眼下,面臨金融危機,宗教能夠做些什麼呢?我們且不說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關係,但我們能夠關注社會信仰與現代金融危機的關係嗎?一種經濟發展,缺少了信仰與精神、缺少了倫理與自省,早晚會發生危機的。而單純伴隨經濟發展而發展的宗教本身,同樣也會遭遇危機的。金融危機了,我們還有宗教在,撫慰人心、安定社會;如果金融與宗教都危機了,這個日子就無法過下去了。

實際上,中國佛教的價值理念、精神信仰,亦能夠建構出人人自省自檢、勤儉誠信的商業道德,使人畏懼果報信仰而掙好每一分錢,花好每一分錢的。遠在平時,就能夠建構一種省錢過日子的價值理念,惜福報恩;畏懼因果,建構一種佛教就是為窮人服務的信仰、普通大眾的生活方式,進而建構一種功德共同體,得以分享共業。而在經濟倫理層面,善知識經濟,本質上就是一種「知足經濟」(efficient economic),警示人們應當知足自足,而不去倡導那種過度的建設與過度的消費。當下裡佛教界倡導的環保理念,應當就是一種很好的社會信仰,應當就是人們能夠面對金融危機的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
何必臨時抱佛腳?危機之中才想起宗教呢!

誠然,危機時刻,宗教結合現代心理質詢方法,整合各種道德資源,那倒是有很多事情值得去做的。現代人需要心理健康,需要情感安慰,也需要以信仰為紐帶的精神團契,人際交通。
千萬不要以為,在出了事情之後,才想起要把人聚集在寺廟或教堂裡面,做做法事,祈禱上帝,或者是捐錢奉獻,就算是宗教發揮功能了。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哈佛大學訪問學者、本站特約評論員成建華教授:金融危機下,佛教能做些什麼?

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造成成千上萬的人失業,工廠倒閉,公司破產,財富化為灰燼。悲觀與失落,無助與絕望,導致那些對生活失去信心的人選擇自殺終結自己的一生。這股由金融危機所導致的自殺潮,大有愈演愈烈之勢,並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自殺不僅是社會問題,更是嚴重的道德問題。一般自殺的成因,無外乎源於人生意義的匱乏,源於作為日常生活準則的價值合理性的喪失。從宗教的角度講,自殺是不可取的,也是嚴令禁止的。基督教認為生命是上帝賜予的,自殺就是褻瀆神靈,所以自殺罪不可赦。佛教也有同樣的看法,
佛教將自殺界定為「偷羅遮罪」,佛教反對一切神本思想、宿命論以及殺人或自殺升天的邪說,反對任何傷害和威脅生命的不道德行為。佛教認為生命是由父母給予的,自己沒有權利結束自己的肉體生命。

TOP

從人性的角度看,佛教認為人是慾望的生命體,貪婪是人的基本特性,利益是驅使人性貪婪的原動力,所以任何制度與規則都避免不了人性的侵蝕。為了滿足人的慾望,獲取豐厚的財富,人的本能要求他們隨順遊戲規則,相信遵循既定的制度,並在制度裡力爭上游,以獲得更豐厚的獎賞。然而當危機來臨新一輪洗牌開始的時候,那麼就有一些人首當其衝,注定成了這種不健全制度和遊戲規則的祭品。所以貪婪使人喪失理智和理性,無有節制的貪婪是驅使人走上絕路的真正原因。他們原本是這套制度的信奉者、鼓吹者和身體力行者,可是令他們萬萬沒有想到是,此次金融海嘯如此兇猛,致使他們苦心經營獲得的巨大財富付諸東流,一輩子所建立起來的財富王國頃刻崩塌,希望隨之破滅。巨大的失落和生活上的落差,令其無法承受,精神崩潰,死亡成了他們的最後選擇。真是嗚呼哀哉!
那麼,對於金融危機下的自殺問題,佛教能夠為預防和干預自殺做些什麼呢?佛教可以利用宗教優勢和精神資源對自殺進行必要預防、干預和救助。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開展:

首先佛教要利用自身的宗教資源和弘法利生的義舉,倡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那些對生命價值觀和生活意義喪失信心的人獲得重建價值的合理性。幫助他們重新體驗生命的價值和生活的意義,幫助他們重新尋回生活下去的理由與根據。此外要借助佛教的教義教規,規範人的道德行為,淨化人的內心,消除他們對社會對人生的迷亂、困惑和悲觀情緒,教誡珍惜生命、積極進取,自我完善,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工作關係、社會關係以及家庭關係。其次,佛教可以通過具體的修習方法如禪定等,以幫助人們淨化已喪失理性的心靈,正確引導陶冶情操,消除心中的痛苦和煩惱。再其次,佛教要積極開展慈善救助活動,借助宗教的號召力,協同政府部門、社會各界及民間預防機構,及時預防和干預自殺行為,提高公眾對自殺危害社會的認知和防治力度。對一些具有自殺傾向的人和自殺未遂者及時提供精神或心理救助,幫助他們消除精神創傷,化解心理危機,幫助他們恢復生存意志,重建生活信心。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導師 、本站特約評論員魏德東教授:企業家需要靈性資本
這個冬天特別冷。從去年秋天開始,就不時傳來世界知名企業家自殺的消息。 這些自殺,表面上體現了人們的心理不堪重負,深層次反映的,是企業家在靈性資本方面的短缺。
依據傳統的經濟學,資本首先表現為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前者指廠房、原材料、資金之類,後者指勞動者的生產技能。後來,社會學家提出了社會資本的概念,指社會組織中的信任、規範和網絡等,頗類似於中國人所說的「關係」。人的社會關係,或曰他們的社會資本也與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一樣,能夠產生效益。  
過,對資本的分析並未到此終結。近些年來,宗教學家提出的一個概念越來越得到重視,這就是人的「靈性資本」,指的是人在信仰、宗教、終極價值目標方面的素養,關係到企業家、員工奮鬥的原動力,以及人們在內心深處應對變遷與危機的能力。這些信仰層面的素質,也是一種資本,對經濟活動的發展有著莫大的作用。靈性資本也可稱為宗教資本、信念資本。這種資本在經濟危機到來的時候,其意義會得到空前的體現。靈性資本的大小,對於企業家克服危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一般說來,西方人的宗教活動比中國人要多,不過,在遇到今冬金融危機之時,很多人靈性資本的儲備依然不足,悲劇不期而至。不同於其他資本類型,靈性資本的呈現往往特別隱晦,可以說看不見摸不著,也有人因此而忽視其作用。常常遇到一些意氣風發的企業家、政客、教授等成功人士,說到信仰、宗教、精神之類的東西,往往不屑一顧,認為是扯淡,或者說是弱者的囈語。然而,往往就是這些人,在人生的歷程中翻船。就在我熟悉的朋友中,近年來就有多位入監者,他們有的在商業經營中詐騙顧客資金,有的出賣高考試題,有的幫助熟人偷渡。他們都擁有極高的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但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又都做了賠錢的買賣。深究其因,他們都具有信仰淡漠、缺乏敬畏的特點,這也許就是靈性資本不足的後果吧。
對於中國企業家來說,佛教是非常重要的靈性資本來源。就我親身精力來說,最近就有2撥做老闆的老同學懇請我帶他們去雍和宮,並要找大師當面請教。感謝胡雪峰主持慈悲,老同學們的願望都得到了滿足。胡雪峰方丈說:「經濟活動也是週期性的,有運勢。現在運勢不好,就休息休息好了。」我想接著胡方丈的話說一句,趁著經營冷清或者假期,正可以走走寺廟,補充我們的宗教知識。豐厚的靈性資本,將使我們終生受益。


中國佛學院副教授、北京市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員、佛教在線問佛專欄特約顧問理淨法師:宗教對緩解心裡壓力及社會緊張的作用

自從2008年秋季發起的經濟危急風暴已經吹遍全球,形成全球性國際經濟危急,對全球的經濟發展產生了嚴重威脅,使得世界各國的經濟企業都在快速萎縮,多少個企業和公司面臨破產,甚至已經破產,成千上萬的員工面臨失業。這場經濟危急給全球世界各國的家庭和社會造成了嚴重破壞,給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心靈都帶來了具大打擊,給全球的金融體制管理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經濟的發展標指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經濟危急風暴首先給人們的物質生活帶來了極大破壞,同時也給人們的精神生活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在人們的心靈上形成了極大的心裡壓力,使得不少企業家和金融人士走上了自殺以求心靈的解脫。這種悲慘的社會現象在這次經濟危急中顯得更為突出,讓我們更深刻的意識到了人的內心世界是多麼的脆弱和渺小,在面臨自然災害和外在壓力是多麼的無助。

TOP

如果我們回頭看看,這些自殺的企業家和金融界人士,就是經濟危急帶來再大的經濟縮水,他們的物質所有和經濟數額也要比普通老百姓多出無數倍,一樣可以無憂無慮的生活,可他們卻選取擇了自殺而不是平談的生活。所以,人們的精神生活比物質生活更為重要,雖然在外人看來他們仍然是億萬富甕,但他們自己卻已經覺得自己一無所有,這就是當人們的心裡壓力加深到一定程度時,遠遠不是物質上的富有所能解決的了。俗話說「心病還需心藥醫」,宗教理念和宗教精神就是最好的「心藥」,所以宗教學也是人類世界最早的心理學。
在這場經濟危急之中,有很多企業家和金融界人士由於心裡壓力的加重,而投身宗教和依靠宗教來解除自己心裡上的壓力。雖然看起來是「臨時抱佛腳」,但如果我們能很好的運用和正確的引導,仍然能夠撫平和解除他們心靈上的這種痛苦,緩解人們由於外在因素造成的心裡壓力。佛教是和諧、和平的宗教,最主重的就是人們心靈上的安慰,主張從精神上改變人們對外界物質上的追求,以達到心靈上的精神安寧。我們真誠的希望佛教的文化教育和佛教教義能安撫這次經濟危急帶給人們的心裡壓力,使得佛陀的教法能化解這場經濟危急風暴,更多的人有一個和睦的家庭,有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有一個和平的世界。

佛教有很多引導和化解人們內心壓力和恐懼的方法,通過佛教的教義和修行方法來解除人們心靈上的痛苦,使人們在心靈上得最大的安慰和自在。每一個宗教都有自己的修行方法,目的都是為了淨化人們的身心,讓人們在心靈上得到安寧,在精神上得到昇華,達到物我一體的境界,不再因外境的好壞而誘導人們心裡上的變化。佛教教人通過誦經、念佛、持咒、坐禪來破除人們對物質上的無窮盡追求,提高人們的心理素質,完善人們的思想品德;通過佛教的祈禱方式和懺悔儀規來洗滌人們被名利所薰染了的心靈,解除貪嗔癡三毒帶給人們的煩惱和苦難。

通過這次經濟危急,我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宗教對人類社會和諧的重要性,物質上的富裕根本不能完全使人們得到真正的幸福,唯有精神和物質上的雙重富有時,人們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富有。佛教自印度誕生以來,傳入東土也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一致以來都倡導和諧、友愛、善良、平等的理念,教育和引導人們要止惡揚善,發揚慈悲救人的精神。當人們在心靈上得到平等、知足時,物質上的貧困和缺乏顯得為不足道,因為人們心靈上的知足和平等,這場經濟危急的風暴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宗教的理念也許將成為這場經濟危急的靈丹妙藥,緩解人們在心裡上的種種壓力和恐懼,引導人們走向光明幸福的大道!

佛教在線問佛專欄特約顧問、山西小院冉少春居士:佛教因果觀的普及利於社會人心穩定


佛教因果報應原理是佛教的基礎,是影響作用一切事物的基本規律。佛教因果報應的原理歷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三世的時空,其力量循環不息,延續作用。由此,佛教建立了五戒十善的理論,認為,行善得善報,作惡得惡報,一切事情皆有原因,一切事情也必有後果。佛教提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的做事修行方法。
現代社會,這種因果報應的原理,大家普遍認識不清楚,認為只要經過自己的勤奮努力,就一定能夠成功,可以功成名就,建立輝煌事業。大家不明白這裡面還有一個因果原理,在佛教的認識中,一個人過去世種下了善因,積下了福德,這就成為了一種力量,就會成為在現在世事業成功的原因。過去世種下了多少善因,積下了多少福德,今世就可以得到多少的果報,建立多大的事業。
現代社會的企業家不明白這個原理,不斷樹立遠大的目標,不斷的超越自我,實現越來越大的價值。我們看到前面介紹的這些企業家,事業都已經做的很大,還在追求更大的價值,悲劇開始出現了,這個追求的過程中斷了,心裡承受不了,於是選擇自殺來逃避現實的壓力,給家庭社會都造成了很深的負面影響。
如果這些企業家明白了因果原理,懂得了實事求是,適可而止,事業發展要量力而為,就不會走到這一步。如果能夠進一步瞭解佈施修福,不斷積累擴大自己的善因,那麼就掌握了正確的事業觀念,福德就會健康的循環起來,事業也會不斷的發展壯大。

因此,佛教因果觀念的建立推廣,對於撫平現代社會焦慮的人心,對於家庭事業的和諧都有非常積極的作用,是社會家庭人心的穩定劑。

唐密傳燈阿闍黎、佛教在線問佛專欄特約顧問真圓法師:佛家四眾不僅要自己讀經汲取智慧,還要傳達如來智慧給社會

眾生的外向執著與心理失衡

TOP

眾生的外向執著與心理失衡,其實從哲學角度言就是物質與精神的平衡關係被破壞,外向的追求基本是「色」,也就是純粹的物質追求,不外乎金錢、地位、榮譽等;所謂心理失衡就是精神狀態的消極化表現,也就是「心識」的消極化。我們知道物質和精神是一對矛盾統一體,具體到自身就是肉體與靈魂的矛盾統一。

一個系統要維持其正常有序地發展就必須時刻處於一種動態平衡,一旦失衡必然在行為和精神上出現偏頗,而當失衡的程度加劇的話,就會導致極端結果的產生,不言而喻這種極端結果會最終引致行為者的毀滅。西方歷史上的幾大文明的斷傳和失落究其實質無非是物質追求極度以至於精神追求萎縮,物質與精神的統一體平衡狀態嚴重失和。

東方哲學體系包括佛教、道教和儒教,這種體系的哲學觀乃宏觀全息思考。比如我們祖宗四大發明的歲月,西方如今的許多國家和民族可以說還在茹毛飲血。我們祖先如果發展當時的技術,那今天的世界將是另外一種格局。為什麼我們的祖先沒有發展所謂科技?主要原因乃「天人合一」的哲學指導觀。因為發展科技意味著不斷改變環境,環境被改變到一定程度就會反作用於人類,對人類的生存產生消極影響。

現代科技的確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其嚴重的負面效應,如諾貝爾發明了炸藥,炸藥成為了人類自相殘殺的工具,現代化學工業對於河流的污染、生態的失衡、臭氧層的破壞等,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此後發展起來的原子武器、核武器如今世界的全部儲存量可以消滅地球上全部生命四、五十次綽綽有餘。

「天人合一」是一種全息觀,實際上也就是要求物質與精神的同步發展。這其實也是中華文明可以延續五千年以上而未中斷的根本原因。物質追求是外向的,精神追求則是內向的,內外協調平衡就非常重要。因此在面對這樣的內外失和的情況時,唯一可以矯正的積極措施就是「精神信仰」的形成和追求,否則就會出現分裂的結果。而從哲學觀的真理性角度言,精神信仰依次就應該是儒、道和釋教。

物質財富的擁有與生存危機

擁有物質財富照理不應該發生生存危機,畢竟在本來人類生存發展的意義上,由於人口數量的急劇增長,物質財富的追求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然當文明不斷進化,人類的需求不僅僅局限於物質,就當前而言還應該包括精神需求和社會適應良好等方面。既然擁有財富還有生存危機,那麼危機大約是精神危機或者社會適應不良導致的,換言之人們在物質財富多餘的同時卻未能調整好自身心理、社會認知、人際關係等。

俗話說「乍富不知新受用,忒貧還是舊家風」,前半句大約就是物質財富突然擁有者(暴發戶)的恰當說明。老百姓有還有句口頭名言「有什麼別有病,沒什麼別沒錢」,物質財富可以說是我們衣食住行不可或缺的,在某些場合可能缺一分錢事情也不能解決。而古聖人亦有言「飽暖思淫慾」,當人們擁有的物質財富正好可以滿足衣食住行需求的時候,尚不會有所謂「精神追求」,而一旦手中財富聚多,積極的、消極的精神追求都會表現出來。由於眾生本來的慾望是無止境的,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而同時出現了明顯的社會貧富兩極分化,由此產生了社會不平等感的人群開始居多,同時社會人群中一部分又流入了數千年來已經被新中國拋棄的古老行業。 如此社會的較大部分群體還在為溫飽而奮鬥的同時,少數的「先富起來」的人群消費帶動了積極、消極的各種放鬆精神的所謂消費,同時被傳統中華文化視為下九流的行業日益成為時興行業,傳統的精神體系如釋、道、儒精神從鴉片戰爭開始到文化大革命結束可以說遭受到了空前的破壞,或者說不亞於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在還沒有一個社會精神凝聚體系的前提下,消極的精神追求便會產生不良心理影響,從個體到家庭以至於影響到整個社會。同時外來文化和傳統文化的撞擊衝突都會引致人們精神追求的改變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改變。

如此現象如果要從根本上改變,首先必須重建社會的精神價值體系,就中國國情而言,應該是重塑、輝煌釋、道、儒文化。社會價值體系首先應該體現出平等性,體現人類的相互關心、支持和相互尊重。

比較東西方哲學,或許東方哲學比之西方哲學更能滿足平等性要求。畢竟西方的文明,究其本質是建立在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基礎上,不可謂其實質不是血淋淋的。儘管他們提倡人人平等,但是平等只能是抽像的平等,因為西方哲學與東方哲學相比可以說是狹隘的、微觀的,因此衍生發展起來的所謂民主自由平等,也未必符合宇宙規律和法則。而東方哲學的核心思想則是契合宇宙規律和法則的,比如佛家的「一合相」、《周易》的全息觀等。依照東方哲學,陰陽必然有別、長幼必須有序、男女應該有別。如此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和諧精神就變得至為重要,釋、道、儒文化的世界性弘揚也就益發顯得必要了。

TOP

只有物質和精神平衡發展,才不會有財富的擁有和生存危機之矛盾。精神的積極昇華會使人們將富餘的財富用於社會其它人群的賑濟,於富者而言獲得了幫助他人的滿足喜悅,於受助者言,漸少了生存困難的掙扎煩惱。佛家認為一切有情皆可成佛,那麼賑濟就是社會財富的平均再分配,這樣可以理解為對將成佛者的供養。

西方的超前消費觀念與東方的「家有餘糧」式的消費觀念所帶來的不同人生態度

東西方消費觀念的差別主要還是哲學文化差別引致的。國人的傳統觀念「家有餘糧心裡不慌」,自然這
種觀念根深蒂固地建立在實體經濟的基礎上,因此講究節約和勤儉致富。

在蒸汽機車革命之後至今,世界經濟在技術革命的帶動下發生了巨大變化,實體經濟占主導地位也逐漸為今天的虛擬經濟之統治地位所取代。受經濟主體格局變化的影響,消費模式也發生了變化,超前消費漸漸流行起來。人們寄希望於可以預期但是並不確定的未來財富,比較我們的傳統消費模式,即所謂「寅吃卯糧」。一旦明天的變化並非今天所預計的,那經濟打擊帶來的精神心理挫折和艱辛在某些人就難以承受,同時人際關係也會因此發生消極微妙變化,更有甚者,面對情境不知所措而選擇逃避者大有人在,在人力及資源完全不能應對突然打擊的時候選擇自殺則也不足言乖了,這大約是本次經濟危機自殺者的共同精神心理癥結所在。

「居安思危」是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精神,但由於經濟全球的一體化,國人的這種傳統意識正在逐漸被外來思想所取代。當我們看到外來文化所引致的消極結果後,回歸傳統文化似乎成為必須的選擇。簇新時興者未必能引領潮流,守中持正者才能砥柱中流。要做到守中持正就必須具備良好的精神修為,而佛法乃至宗教不失為良策。

同樣面對壓力,對於一些能夠親近佛教的人,如何運用教義中的資糧化解由於慾望導致的諸多心病。
「萬般皆不去惟有業隨身」,無論我們富有抑或貧困,在我們的生命終結後沒有什麼可以帶進棺材。這種觀點導致兩種行為結果,要麼不看重名譽金錢地位,要麼追求及時享樂。在佛家四眾中,面對由於慾望導致的煩惱,會有積極的應對措施,因為貪、嗔、癡三毒乃我們一切煩惱的根源,要求得內心清淨安謐,就學會捨得。正是我們不斷追求的慾望使得我們日益利慾熏心,漸漸理智和道德良知便會淪喪,甚至採取極端手段去獲得利慾的滿足。有慾望就希望得到滿足,一旦不能滿足就會失落、挫折,失落挫折的情境下個體的精神狀態可能良好嗎?社會關係、人際關係可能和諧嗎?答案顯然是相悖的。古聖人有言「君子知天命」、百姓有言「君子不與命爭」,看似消極其實蘊含非常積極的意義。我們追求我們本不可能達到的目的,結果失敗在所難免。

在佛家,我們的身、口、意無時不處會造業作罪,因此講究守身、慎言、淨意。守身實則君子大丈夫潔身自好,誠如夫子所教「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言」,在修行人更注重落實到戒絕殺、盜、淫、妄、醉,因為行為的積極與否行為者都必須承受由此而產生的積極與否的結果。慎言,凡言語出口事先經過大腦的思考,聽到風便言雨是人云亦云缺乏主見,不明就裡而自作聰明是愚昧無知,虛妄不實而言真有是蓄意欺瞞,惡意中傷則是魔心作怪,搬弄是非造謠生事是唯恐天下不亂,如此皆是小人行徑。學佛了就該多讀佛經不斷汲取智慧,逐漸完善人格,逐漸過渡向大丈夫人格。淨意,就是自淨其意。我們的世界觀乃由於我們自身如何衡量是非曲直,然這些更多以「我見」為標準,當我們放下自我,也就是放下了我見,我慢和偏見也就少了,自然智慧發生內心就日益平靜。

宗教消解個人壓力及社會緊張度的作用。

普通大眾都很容易將宗教看成一種精神寄托,就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似乎這種態度沒有什麼大問題,然就佛教則認為是宗教失之偏頗。佛教實質是宇宙真理、智慧體系,是兩種基礎哲學觀唯物和唯識的完美結合,更是指導我們解決生活、人生煩惱,實踐佛陀法教的智慧指導體系,必須以我們明理後之行動行事為基本活動。

無論佛教還是其他宗教,都主張仁愛、和諧思想,這對整個世界而言都有積極意義,人類要正常生存發展就必須互相協作,而協作就必須相互尊重、愛護。佛教的慈悲喜捨四無量行,擴展開來就是六度萬行,即佈施、忍辱、持戒、精進、禪定、智慧(般若)。當我們面臨人際關係的矛盾困擾,當我們遭遇事業挫折、失敗,當我們因為情感遭遇失戀、離婚痛苦,當我們面對親人的死傷,這個時候如果具備些微的智慧,都會表現出比較良好的應對行為,反之則陷身深重苦惱之中。

TOP

佈施可以克服和對治我們的慳吝貪婪,其實按照大乘佛教的觀點一切有情皆可成佛,那麼佈施其實就是對將來佛的供養,持這種心態,我們就不會因為佈施別人而產生優越感,同時和他人相處可能會變得更融洽;持戒就是遵守各種行為守則,至少是遵紀守法。因為我們的言行思總會有這樣那樣的錯誤、缺點,如果我們的行為模式以利益他人和自己雙利態度,那麼就不會使他人受到損害,實則守戒就是智慧的表現。俗話說「一失足成千古恨」大約就是要求我們的行為模式符合社會大眾利益;忍辱才能負重,當我們將毀辱看成是完善我們人格的鞭策,那麼毀辱就成了成就我們的力量,由此我們才能生起感恩之念,比如佛陀尚且感恩無明,佛家信眾之忍辱精神實則是完善自身為人間大丈夫的必經過程。能因此而生起感恩心,我們還有瞋心嗎?沒有嗔恨人際關係是否會更容易?如此毀辱就是增加我們智慧的源泉;精進則是踏實努力絲毫不懈怠,一個勤奮的人最終必然收穫多多,所謂「天道酬勤」;禪定,禪是智慧,定是消除雜念心無旁騖,也就是消除散亂,如此我們的身心就會更具精氣神,面對生活大約就是「日日是好日」的心境了;智慧的逐漸增加必然漸少我們凡夫俗子的愚癡己見,具備智慧的人生就是樂哉樂哉的人生,邪見以及怪力亂神的東西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學佛就是不僅要明理更要落實慈悲喜捨到行為上,至少我以為真正能落實慈悲喜捨到生活的時時事事處處,那麼我們將擁有一個完美的人生,如此夫復何來社會緊張、壓力?

宗教從業人員如何在經融危機面對讓急來抱佛腳者有歸宿感?為金融危機中的失利者實行心理按摩?也讓更多的人能被佛教的價值吸引,讓千百年無數大德所積聚的思想智慧精華,福澤到有緣親近到佛教的人?

除了佛教,其它宗教都具備智慧內涵,如此宗教從業人員就有責任和義務將其中的智慧通過自身的言行思散佈到社會大眾中,帶動整個社會人群能逐漸漸少「我以為」之類的偏頗思想更多地汲取智慧去取捨判斷自己的言行思,這樣在經濟危機諸如此類的挫折面前,大約不會手足無措了。人生最大的財富並非金錢,雖然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的,但畢竟金錢不是萬能的,而智慧可以說是萬能的。而一切宇宙真理智慧的最高象徵乃是佛教,如此佛家四眾比丘、比丘尼、善男子、善女人就不僅要自己讀經汲取智慧還要傳達如來智慧給社會。

道德禁忌和心靈敬畏的建立

人類的道德體系相對來說是個嚴格的行為準則範疇,然則人類喪失對於天地、神靈圖騰的敬畏時,道德禁忌就會被嚴重觸犯,道德價值體系也就出現很大彈性伸縮甚至嚴重貶值。比如「大躍進」時代的所謂「人定勝天」就是喪失對於天地神明敬畏和對於物質偶像絕對敬畏的愚昧表現。古人云「舉頭三尺有神明」,然在我們從小接受的唯物主義教育中則「神明」被完全否決了,這樣很多人都不相信有鬼神,也就不能興起對於佛法或者宗教的信仰,即便信仰很多也是所謂精神寄托

TOP

如果我們從哲學的基本觀點來分析,似乎從理論上得出與之相反的結論。姑且不論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至少兩種哲學基本都承認物質與精神是一對矛盾統一體,物質與精神互相依存互相影響,也可以互相轉化。但是研究物質我們可以遵循現代科學的研究途徑比如過程可操作、結果可觀察、實驗可重複,然精神是心靈活動,能否用研究物質的實證主義方式研究?至少從哲學角度是不可能的。比如夢是精神活動表現,如果操作一下、觀察一下能否同樣的夢再現?常識告訴我們根本不可能,儘管我們會有可能重複做一個內容相同的夢。如此一來,顯然絕對的唯物主義是有瑕疵的,絕對的唯心主義也是不完滿的。假設物質與精神可以轉化,那麼物質守恆、能量守恆等定律都會受到質疑。關於這點末學有密教學術論文,有興趣者可以閱讀http://www.tmfy.net.cn/showart.asp?id=13 。當我們接受了「萬物皆有含識」的觀點,似乎「神明」存在與否就不值得推敲了。難道我們的眼睛可以看見紫外線?我們的耳朵能聽到超聲波、低聲波?道理相同。對於精神研究,請別動輒用諸如「請給我實證」之類的幼稚地違反哲學基本觀點的論調來質疑。
沒有敬畏就沒有約束,沒有約束就必然出現極端,極端往往是導致毀滅的。

佛法是人類應對各種物質危機和精神危機的最佳良藥,其它宗教也有相似功效,但畢竟境界不如佛教廣博。比如某些宗教對於犯罪者根本不予懺悔就酷刑待之,某些宗教則給懺悔機會,代表萬能的牧師等接受信眾的懺悔,信眾又乾淨了,而佛教則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及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本站特約評論員何建明教授:金融危機與佛教智慧

按照現代一般人的理解,金融危機與佛教之間應該是沒有任何關聯的,但是,仔細想想,我們卻發現兩者之間的關係是何等的密切。

首先,世界金融危機的發生,完全印證了佛教所力戒的「貪、嗔、癡」三毒之語。
依佛教的說法,人類的一切苦難,都是貪、嗔、癡之三大煩惱所造成的結果。追求物質利益貪得無厭,必然導致不擇手段,最終自食苦果。企業家、銀行家和金融投資家知法犯法,可以不顧一切地違規操作,最終導致金融體系的崩潰。當然,對於大多數企業家、銀行家和金融投資家來說,他們並不是一心想要搞跨全球金融系統,但是,他們中的許多人利益薰心,墮入了「無明」,忘記了起碼的道德良心,丟掉了應有的社會責任。而對於大多數的投資者來說,他們明知不可能一本萬利,卻在金融泡沫中幻想著一本萬利,不勞而獲。這些都是貪、嗔、癡最典型的表現。因此,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就職演說中談到這場金融危機時也不得不承認「我們的經濟被嚴重消弱,這既是一些人貪婪和不負責任的結果,也是我們集體的失敗」。

其次,佛教的智慧有助於世人克服金融危機。
佛教是智慧之學。佛教的根本理論是三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和涅盤寂靜。諸行無常,說明世間的一切都是發展變化的,沒有長盛不衰的經濟週期,也沒有永遠正確的經濟政策和金融措施,一切都應當因時、因地、因事而進行客觀的調整改革,而不是依人、依願地進行主觀的投機取巧。諸法無我,說明世間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彼此相互關聯,不可能獨存,因此不能夠以犧牲他人來保全自己,而只能攜手相助,共同面對困難,最終戰勝危機。涅盤寂靜,說明世間的一切眾生都不能脫離生死之苦,只有努力克服「貪、嗔、癡」,避免起惑造業,才能出離生死之苦,獲得人生的終極價值。全球金融危機雖然給人類帶來生死之苦,但畢竟不是不可戰勝的,這就需要人類擁有超越生死之精神,互相關愛,積極面對,共同努力。正如奧巴馬在就職演說中所說,這是一個「需要責任感的新時代」,每個人都應當認同「我們對自己、對國家、對世界有責任,一種不是勉強接受而是樂於掌握的責任」。
第三,佛教向人類指明了人生追求和社會發展的康莊大道。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是因為救苦救難而產生的,並以救苦救難為唯一目的,否則就是邪教,就是迷信。釋迦牟尼創教,就是看到了世間的苦難,毅然拋棄了王子的榮華富貴,積極探索救苦救難的秘方,從而創立了佛教,傳播佛法的真諦。

TOP

佛法的真諦不是告訴人們如何追求榮華富貴、功名利祿,而是告訴人們人生何求和社會何去。佛教的基本教義是苦、集、滅、道「四諦說」。苦諦是告訴人們,每個人都不可能逃避世間的苦難,但都可以戰勝一切苦難。集諦是告訴人們,世間的一切都是眾多因緣集合而成的,沒有孤立的存在,眾生彼此不能脫離開來,而苦難正是產生於各人的「貪、嗔 、癡」所導致的業報輪迴。滅諦是告訴人們,人生的價值在於超越生死輪迴,即在於奉獻,而不在於獲取;在於追求世間的大眾安康,而不在於獲得個人的榮華富貴和功名利祿。道諦告訴人們,「八正道」或「戒、定、慧」三學,是人類前進的方向。用現代人間佛教的話來說,就是以佛陀為標準,做「三好人」: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就是不從消極面上看待事物或他人,以積極、樂觀、理性的態度對待和思考一切人或事。做好事,就是做善事,做一切有益於他人和世間大眾的事情,而不做有損於他人和眾生的事情。說好話,就是不造口業,而是以欣賞、鼓勵、讚美的語氣對待他人。
如果用最簡略的的來概括什麼是道諦,就是悲智雙運。悲就是同體大悲,對他人和萬事萬物有同情心、恭敬心,並付諸現實的實踐。智就是超越我法二執、超越生死輪迴,以利他救眾為竟究人生。所謂悲智雙運,就是無條件地利樂有情眾生,並以利樂眾生為人生追求。美國新任總統奧巴馬所代表的現代美國人開始認識到了這一點。他在就職演說中明確指出:「偏袒富人國家的繁榮無法持久,國家經濟的成敗不僅僅取決於國內生產總值的大小,而且取決於繁榮的覆蓋面,取決於我們是否有能力讓所有有意願的人都有機會走向富裕」。因此,他呼籲每一個美國人,都應當發揚「服務精神」,貢獻自己的力量,以共渡難關。

人們可以不信仰佛教,但不能漠視佛教的智慧。這是人類共同面對人生困苦、社會危機時所不可缺少的偉大智慧。這是人類寶貴的文明財富。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本站特約評論員周齊教授:關於經濟危機中的佛教作用
金融風暴經濟危機又來了,只要生活跟當今經濟活動有關的人類社會,就不可能有倖免。如果剝去那些直接導引事件,就會發現,其實這是條古老的因果鏈條,每當人類犯類似的錯誤,就會自己把脖子伸進這條鎖鏈裡。這條鎖鏈變換著花樣,但本質卻是亙古未變,那就是人類自己的各種貪婪慾望紐結成的絞索。因而自古至今人們一直在尋求對治的辦法,各種思想學說,尤其宗教,都有很多理論被作為人類自我約束的原則或信條。
佛教的產生和普及,很大因素就是由於它對治人之貪慾,在這個意義上說佛教是個禁慾的宗教並不為過。不過,釋迦牟尼被尊為佛,並不是由於消極禁慾而成就,而是由於積極自覺的覺悟,覺悟了導致諸苦的因由,還提供了一種解脫途徑。所以,釋迦牟尼佛否定苦行,否定消極的逃避,提倡積極修行以求覺悟而得解脫的宗教路線。後來的古聖先賢在禁戒貪嗔癡和完善解脫路徑方面又有很多發揮。中國古來認同以佛治心的說法,是有其道理的。所以,對於一些能夠親近佛教的人而言,其教義中會有很多資源可以成為消解慾望積聚的助緣,也就有可能化解由於慾望導致的諸多心病。宗教的社會作用複雜,不同的條件下好壞效果都可能產生,更不是解決社會問題的萬能藥。不過如佛教等歷經千百年積澱和歷史選擇的古老宗教,能夠成為世界性宗教,成為有極大普世性價值的宗教,都有消解社會緊張度的一方面作用。在這樣的時期,法師們可能就要多辛勞一些,多做一些相關教義的宣講,多做一些能引發良性因果循環的活動,或許就能多一些機會幫助到有需求的人。佛教寺院也更需要努力樹立為一方淨土,不僅讓急來抱佛腳者有歸宿感,也讓更多的人能被佛教的價值吸引,讓千百年無數大德所積聚的思想智慧精華,福澤到有緣親近到佛教的人。
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及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本站特約評論員何建明教授:金融危機?人性危機?!

TOP

春節期間回了一趟老家,與近三十年未見的老同學們見面,格外欣喜。他們都是當地的父母官和靈魂工程師,或是遠道回家過年的各行業精英。我們除了敘舊,談得最多的話題就是眼下全世界關注的金融危機。有趣的是,雖說大家都處在金融危機之中,但在我們高談闊論的縣城裡,並沒有明顯感受到金融危機到底有多大的影響,到處都是熱火朝天,到處都在燃放煙花炮竹,到處都是一片節日的喜慶場面,甚至連老同學們集會所需的酒店包房都很難訂上。這哪裡像是正在發生全球金融危機呢?一位父母官同學說,金融要危機,就讓它危機好了,我們飯照吃,酒照喝,年照過。大家談論起發生當前金融危機的原因,各有各的說法,但是沒有人對這場金融危機太悲觀,即便是在東南沿海做生意的同學,也對目前所遇到的困境不太悲觀。
大家對金融危機的不悲觀,當然與近幾個月來世界各國政府和中國政府不斷出台克服金融危機的措施有關,更與近三十年來改革開放所造就的國強民富的硬實力有關。雖然發生金融危機,國庫還是殷實的,最重要的是大家的口袋裡並不是一貧如洗,從而有了一定程度的抵抗金融危機風險的能力。應該說,這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社會最大的進步。但是,全球金融危機真的與我們沒有多大關係嗎?或者說,全球金融危機真的就不是有錢人的危機而只是無錢人的危機嗎?

在報刊雜誌上發表文章探討金融危機的,大都是書齋學者,或者是有安排接待的官方學者,不能說對金融危機沒有深入的研究,但不見得有較全面、合理的認識。這次我在回老家過年的路途中親身感受到一些真實情景,使我對金融危機有一種不同的認識。
從電視、報刊等各種媒體所接受來的信息說,鐵路部門對於春節那幾天、特別是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的旅客是很照顧的,盡力讓歸心似箭的旅客們在旅途上同樣有過年的感覺,直播春節聯歡晚會,有的還免費為顧客提供年夜餃子。可是,我們在沿途中所感受到的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為了避免買票和出行的困難,我們選擇大年三十的晚上乘火車回老家。我們在傍晚六點半吃完年夜飯後乘出租車趕往北京西站,從西三環到西客站的沿途,車輛稀少,一路暢通無阻,很快就到達西站。西客站進站的旅客明顯少於平時,我們於七時許進入軟席候車室等待檢票上車。候車室進門的接待台上,站著一位值班的服務員,遠處的檢票口有兩三位服務員在交談著什麼。候車室裡等車的旅客雖然比平常要少很多,但大部分座位仍有人,大人帶著小孩子的不少。進門左側的茶水吧台,人去台空,只有幾盞下垂的吊燈寂靜地散發出幽暗的光亮,彷彿訴說著什麼。在寂靜茶水吧正對面的候車室另一側,是熱鬧非凡的超大屏幕廣告視頻,滾動播放著大半年來一成不變、裝腔作勢的商業廣告。雖然是大年三十的夜晚,但是,你感覺不到一點過年的氣氛,只有大屏幕的喇叭傳出噪雜的聲音,帶著大包小包的旅客們都在靜靜地等待著檢票上車。直到八點三十五分我們檢票離開候車室,這裡迎接旅客們歡度大年除夕的,就是大屏幕滾動播放的一成不變、裝腔作勢的商業廣告。
這是一趟多年被評為全國優秀列車組的紅旗列車。當晚整趟軟席列車十七節車廂只有二十多位旅客,都被安排在一號車廂。大年三十的夜幕雖然早在晚上六時許就已拉下,可是此時的車廂裡一片漆黑、陰冷,大家只好背著大包小包,扶老攜幼地摸黑著找廂位。直到九時開車前,列車員才打開電源、開啟供暖設備。等換完票卡,列車員就徹底消失了。軟席車廂平常都有音響和視屏設備,並提供果品和零售服務,今晚是大年三十,一切都停止了,只有車輪在吼叫著向前奔馳。幾位小朋友們忍不住寂寞,想找到列車員打開視屏設備,看看春節晚會或是娛樂節目,可是,列車員怎麼也找不到了。旅客們就只好在車輪的吼叫聲中度過了這難忘的大年三十。在老同學集會時,得知我們全家是在火車上過的大年三十,大家不約而同地問起是否吃到列車服務員提供的免費年夜餃子,我只能說我們這次運氣不好,沒有感受到鐵路系統「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
頗有戲劇性的是,我大年初四返回北京打開當日某全國大報,看到一篇專題新聞,正是報道我們大年三十晚上所乘坐列車的那個鐵路局,如何在大年三十晚上關照鐵路上的值班人員,並為他們提供周到而溫馨年夜喜慶大餐。這篇報道的主旨是讚揚這家鐵路管理部門的領導在春節期間如何表現「以人為本」的理念。
至此,我才明白,原來所謂「以人為本」,並不是以企業的服務對像為本,而是以企業自己的員工為本。聯想到剛剛過去的石家莊三鹿集團的事例,不能不令人深思。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