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風疹塊治療著重去風 以清肺熱為正治之法

風疹塊治療著重去風 以清肺熱為正治之法

最近天氣漸漸暖和,在季節交換、氣候潮濕及霉雨時令裡,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門診患者也跟著增加。慈濟大學醫學資訊系講師陳逸光表示,這種疾病在中醫稱為風疹塊,臨床特徵為皮膚紅腫成塊狀,皮膚斑疹忽左忽右,無固定患處,如陣風颳起四處游走,所以稱之為風疹。

陳逸光醫師指出,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皆是現代醫學名詞,泛指過敏性皮膚炎,有些人一生可能只會遇到一、二次的蕁麻疹膚癢,但有些人從小到大卻膚癢不斷反復發作,嚴重者甚至全身皮膚通紅,抓痕劃過皮毛,疹塊此起彼落,有時還會抓出血。

人體免疫細胞IgE,會引起過敏反應,過敏發生時,血液中的肥大細胞會分泌組織胺,使人體產生過敏炎症。西醫最常使用的抗過敏治療,就是口服或注射抗組織胺藥物,效果很快,但藥效一過,膚癢又再會犯,反復發作,許多患者也很無奈,只有膚癢強忍著,嚴重時再打針服藥。

異位性皮膚炎又稱風疹塊,其發病原因很多,若飲酒引起稱之為酒風;若慢性反復則稱之為癮疹,意謂膚癢發作,狀若成癮,時間一到則搔癢症狀又嚴重起來。不過,中醫認為,「風為百病之長」,很多疾病都跟「風邪」有關,例如傷風感冒、風濕關節痛、風疹塊皮膚癢或腸胃受風寒而腹痛等皆是,上述各種常見疾病皆由風所引起,在治療上,當以去風為主。

治療異位性皮膚炎,西醫常使用口服止癢的抗組織胺,但中醫則以去風為主。慈濟大學醫學資訊系講師陳逸光表示,風疹塊之皮膚癢症往往來去如風,此消彼長,而風在皮膚上之局部表現為紅、腫、癢、熱,中醫採去風兼除熱的方式,不會產生嗜睡、倦感、頭昏、乏力、口乾口渴等抗組織胺副作用。

陳逸光醫師指出,傳統中醫認為,肺主皮毛,治異位性皮膚炎當以清肺熱為正治之法,常用藥物譬如桑白皮、黃芩、知母、淡竹葉、石膏、白茅根等皆可使用;另外,涼血清血熱也很常用,清熱涼血藥物包含牡丹皮、地骨皮、生地、地榆等藥材,有些病人服用上述去風清熱涼血之藥物治療後,會使慢性異位性皮膚炎症之發病時間得以延長,且症狀減輕甚多。

中醫以消風散為治療異位性皮膚炎之常用方劑,此方即以去風為主,輔以清肺熱涼血之品。去風藥物包括荊芥、防風、蟬退等;清熱藥物包括知母、石膏、苦參、牛蒡子等;生地則偏重涼血,胡麻仁可以通便、退火,當歸能養血而潤燥。他強調,中醫向來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說法,因此,當歸用於消風散就是為養血、滅風,使風疹可除。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