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哦!朋友,沒有朋友----預先沉思友愛

哦!朋友,沒有朋友----預先沉思友愛

德里達一直以來宣稱,文學高於哲學,而一本具有文學色彩的政治哲學著作在1989年寫成.全本作品僅僅主要地圍繞著亞里士多德的一句名言:"哦!朋友,沒有朋友.:"這一矛盾句子打開了啟發的大門,表現出德里達對修辭學和文學的高度重視,我認為這一句句子並不是單純的矛盾句,而是由「哦!我的朋友.」這句話所引伸出來的,按照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理解,絕對同一性本身就一種內在的差異所構成,只不過我們會將矛盾的那一部份遮蔽了,而德里達引用這一名言時,其實已深深理解到這種純粹差異(即朋友,沒有朋友)是絕對同一性的本質.純粹差異並不是以矛盾句或違反邏輯學而終結,恰恰相反,它為我們的思考打開了一個缺口,激活了思想的泉源,啟發的無限溢出,正來自這一純粹差異而提供了可能.這本書就是有關倫理學的開口,不,是開口的開口才對,它是所有開口的可能性前提,所以,德里達認為他這部著作,是往後其他研究者寫作基石,所以,它不僅僅是德里達對政治哲學的研究題目,而且是一種呼籲,呼籲我們繼往開來的著作:「這部論著確實可能僅僅是讓人們聽到一聲呼喚.」這種呼喚於是具有雙重意思:一是呼喚我對友愛原則的重新思考以及二呼喚我們有更多的相關研究和論.

德里達引用這一名言時,並不僅僅是以一種純粹的差異作為啟發的泉源,而是,讓我們首先地重新反思何謂朋友?對德里達來說,朋友並不僅僅是我們身邊所認識的朋友,或者有血緣關係的朋友,而且還有一種朋友是不在場的朋友,它與我們毫不相識,不同血緣,什至不同的國藉,我們的友愛不只局限於與我們有關係的朋友當中,而且也應考慮一種超出傳共同習俗的友愛,有一種朋友是沒有關係的關係的朋友友,它是普遍性的友愛,所以,沒有朋友友並不指向什麼都沒有,而是一種超越性的博愛觀念,因此,蒙田說:「必須把"至尊的主人的友愛"與"共同的習俗的友愛"區別開來,而相對於後者,你又必須利用亞里士多德常常重覆的名言.」

怎樣才能讓我們激活這種共同習俗的友愛,這一超越主體的功利之心,這裡,德里達提出了一個關鍵術語:預先沉思友愛(de amicitia).我們可以想像一下自己的葬禮上,到底身邊的親人和朋友會如何評價你,什至,乎如何成為後世的人的典範,雖然自己的生命已經結束,但自己的生平和事蹟將會在死後繼續延續,用一點哲學味道的話來說:「死亡意味著我以一種不在場的在場的方式繼續在場.」這種預先沉思友愛,德里達如是說的:「.....墓銘誌,哀悼詞,對逝者的讚美,名其所名者死後的顯赫聲名.從所謂生之時刻起,就有一種回憶被預先卷入到這種奇特的時間性中.....我生活在現在,通過朋友之口說著我自己,我已經聽到了他們在我坟墓邊緣說話.....真正完美的友愛,那麼,這就是因為這種友愛將放射啟示的光輝.」

這種預先卷入意味著一種激活,不種比從自在到自為邁進一步的預先性,它告訴我們改變的力量並不是來自未來和外在的東西,它的力量一直就在這兒.就例如孫中山雖然十次起義皆是失敗而回,孫中山透過反對袁世凱,另一方透過革命來否定了自己的成功的可能性,最終,喚起了人民的革命意識,推翻袁世凱.這就是一切依舊,但一切已怠到有所不同,不斷對外在性否和對自身進行否定,最終,我們會在這一重覆的行動中找到新的意義.

德里達的預先沉思友愛,難道不正正是"從自在到自為"的激進化嗎?它要求我們當下就要正視這個問題,這種預先沉思友愛所預示的,難道不正正是在說天堂根本並不是人們死亡後去到的天國,天國不再無限的遠方,天堂本身就在這裡,我們本身總已經生活在天堂之中!這對應著我們已經在聽到朋友在我坟墓邊說話一樣.預先卷入是打開一個開口,激活主體作出決斷,一種預見自己步向死亡的本真性決斷,並總已帶到我們面前.因此,之所以說激進化,因為德里達已經將決斷的激活帶到面前,將面對死亡的迫近性帶到面前.在這裡,德里達呼籲我們超越死亡:「如果我自己沒有與愛相約,如果沒有感到自己預先超越死亡,承諾對他者的愛,我就不可能產生友愛之愛.」正是這一做法,德里達打開了本源友愛的視差性:世俗的友愛和超越性的愛.並將這種本源的友愛置於反思與決斷之中.

TOP

到宜家睇睇下..終於明Slavoj_Zizek兄你講緊既係咩啦
但係超越主體的功利之心..好似難左d喎

TOP

喎,膠到無朋友。

TOP

遊戲還未終結?   


有毅力之人,加油,我路過,勿叫我回應

TOP

睇唔明, 點算, 好怕怕

TOP

好深0.0"""
好難睇得明T^T
樓主可唔可以再翻譯下E篇野,我想知講咩................

TOP

我都覺得好深,好多都唔明。

TOP

天堂、地獄,只一念之差。
人生在世,只要活在當下,做了可做的便好了!
死后他們所寫所說,對自身而言還有意義嗎?

所謂的墓誌銘?不是功利下的產物嗎?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