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轉貼]世界珍稀瀕危動物 鳥類

[轉貼]世界珍稀瀕危動物 鳥類

內容於網上尋找,再安排位置而成。

阿爾及利亞鳾
(Sitta ledanti)


鳾屬鳾科,鳾屬,大約有22種,是一類頭頸短,尾巴也短的小鳥。常在樹幹和岩石中尋找食物,主要是蟲類,但也食植物的種子。還會儲存食物以便過冬。喜歡群居,叫聲像金屬的磨擦聲,帶有鼻音。窩築在洞中,外面覆蓋草或其他植物。

鳾分佈在從歐洲到日本、菲律賓和蘇門答臘島的廣大地區,北美洲也大約有4種。它們多數是上體帶有藍色,下體呈白色或紅色。眼睛周圍也有許多黑色 的條紋。有的頭上戴著一頂黑色的帽子。

阿爾及利亞鳾屬於瀕危動物。
阿勞特拉鸊鵜
(Tachybaptus rufoflavatus)


鸊鵜屬鸊鵜目,鸊鵜科,全球共有20多種。它既是游禽,又是潛鳥。其特點是有一身緻密如絲般的羽衣和退化殘留的尾巴。

鸊鵜的喙長而尖,翅膀短而狹窄,它的腳長在身體的後面,走起路來顯得很滑稽。翅膀收起來的時候,羽毛緊貼背部。腳趾長而且帶一些蹼。許多鸊鵜在夏天有豎起的鮮豔耳朵簇毛和鳥冠,但到冬天的時候就沒有那麼醒目了。一年中不論哪一個季節,雄鳥和雌鳥的外表看起來都沒有多大差別。

鸊鵜的食物主要是魚和無脊椎動物。鸊鵜求愛的時候,會成雙成對地在水面上跳起優美的舞蹈。它們用植物築成的,在水上飄浮的窩通常靠在蘆葦上,雌鳥一窩生下2—8個白色的蛋,然後雄鳥和雌鳥輪孵化。蛋的顏色在孵化的過程中逐漸變淡。過了20—30天以後,帶著鮮豔色彩條紋的小鳥會破殼而出。

鸊鵜棲息在熱帶和氣候溫暖的溫帶地區。產于古北區(包括歐洲、亞洲北部和非洲撒哈拉以北地區)的鸊鵜是一種小型的鸊鵜,身長只有25.5釐米。舊大陸和澳大利亞產的鸊鵜體型較大,體長約48釐米。舊大陸和大利亞產的鸊鵜體型較大,體長約48釐米。中美洲和北美洲產的鸊鵜體長可達70釐米。

大多數鸊鵜會飛,新熱帶區的一些鸊鵜不地飛,只能在水中游。產于馬達加斯加的阿勞特拉鸊鵜和產于厄瓜多爾的阿蒂特蘭鸊鵜屬瀕危動物。

分佈在我國東北等地的角鸊鵜和赤頸鸊鵜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阿留申鵝
(Branta canadensis leucopareia)

鵝和鴨、天物同屬雁形目,鴨科,也是一種水禽。體型比鴨大,比天鵝小。嚴格說起來,鵝是指棲息到北半球溫帶和北極地區的3種水禽。它們有很強的遷徙能力,但也能在新英格蘭和阿拉斯加這樣的嚴寒地區過冬。

黑雁也是一種野生鵝。體型與最小的加拿大鵝相似。在北極地區築窩,冬天在海水中度過。兩種白鵝、雪鵝和體形較小的羅斯鵝也在北極地區築窩。頭白色,羽毛呈藍灰色的藍鵝過去長期獨立分成一種。現在普遍認為應歸屬於雪鵝。它和雪鵝的區別只在於羽毛的色彩不同。

灰雁是純種的歐亞大陸野鵝之一,它是現在許多種家鵝的祖先。不過,我國體格魁梧的家鵝除外,據說它們是體態苗條的亞洲天鵝的後代。

在北美洲,加拿大鵝是分佈最廣,比較常見的一種。後來被引進到英國和斯堪的納維亞。從北極圈裏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到美國大草原的廣大陸地,都是加拿大鵝築窩的地方。由於棲息地地理狀況的差異。所以各產地的鵝,包括它們的亞種在色彩和本體型的大小上都有差異。其體長從64—114釐米都有。它們的頭、頭頸和尾巴和呈黑色。臉頰上有白色的斑塊。身上也有褐色的色斑。

產于加拿大阿留申群島的阿留申鵝正面臨絕種的威脅,屬瀕危動物。

鸚鵡
(Geopsittacus occidentalis)

鸚鵡屬鸚形目,鸚鵡科,是一類色彩豔麗的鳥。全世界有340多種鸚鵡,分屬6個亞科,70---80個屬。包括產於澳洲和東印度群島等地的美冠鸚鵡、短尾鸚鵡、相思鸚鵡、金剛鸚鵡、長尾鸚鵡等等。下面我們分成4節介紹。

鸚鵡中,體型最小的是產於新幾內亞及其附近島嶼的侏鸚鵡,身長只有8.4釐米。最大的是產于南美洲的金剛鸚鵡,身長竟可達1米。不過,這得歸功於它那很長的尾巴。產於新幾內亞的短尾鸚鵡雖然那麼長,但體重可以超過它。

鸚鵡的喙彎曲有勾,腿較短。它們的腳掌前後有雙趾,走起路來樣子很怪,但爬起樹來卻是行家。這時候,它們的喙往往會助一臂之力。鸚鵡的舌頭厚而強健,能夠巧妙地擺弄它們的食物--------種子和水果。以食花蜜為主的短尾鸚鵡舌頭很長,舌尖像刷子。

鸚鵡主要棲息在熱帶區域,只有少數飛到北方和南方的溫帶地區。分佈最多的地區是南美洲、澳大利亞、新幾內亞及其附近島嶼。非洲和亞洲大陸的品種較少。

鸚鵡身上的色彩主要是綠色,但也有許多例外。一些美洲鸚鵡以藍色和黃色為主。不少鸚鵡的翅膀上有紅色。色彩最鮮豔的當數短尾鸚鵡。它們以紅色和綠色為主色,配以藍色、紫色、棕色、黃色和黑色。美冠鸚鵡基本上是白色和黑色,偶爾也有些黃色、紅色可桃色。

鸚鵡的窩都設在洞中。樹洞、白螞蟻堆起來的洞、岩石裏的洞,還有地面上的洞都是它們的家。只有產于南非洲的僧鸚鵡(長尾鸚鵡的一種)例外,它們用樹枝自已築起很大的巢。多數情況下,這 些巢穴都是公用的,但每對僧鸚鵡都有自己的進出口。所以有的時候,它們的巢穴會大到把支撐它的樹枝壓垮。

20世紀中期,許多僧鸚鵡曾引進到美國當籠鳥。這些僧鸚鵡有些不甘遭囚禁,越籠而逃。更多的是由它們的主人放生,因為他們忍受不了它們的吵鬧。這些僧鸚鵡後來倒也很好地適應了溫帶的氣候,在美國的許多地區繁殖起來。然而它們還是不受歡迎,因為它們在非洲家鄉曾毀壞莊稼,名聲不好。

人們喜歡飼養鸚鵡,主要因為它們善於模仿人和別的聲音。其中當屬處身長30釐米,有著紅色短尾巴的灰鸚鵡最為出色。實驗證明,它的認知能力可以和海脬以靈長類相比。亞馬孫鸚鵡是美洲鸚鵡中最善說話的鸚鵡。

由於人們大量捕捉和飼養鸚鵡,許多鸚鵡脫離了它們原先的生活環境,造成面臨絕種的危險。每年都有幾千隻鸚鵡非法或合法地帶進歐洲和北美,許多在路途中就死去。為了保護鸚鵡的生存,最好的辦法是除了現有的籠鳥之外,不再捕捉野生的鸚鵡來飼養。為此,許多國家都嚴格地限制捕捉、輸出和輸入鸚鵡。但總是有不少違法分子置若罔聞。澳大利亞鸚鵡、巴哈馬鸚鵡、地鸚鵡、紅眉鸚鵡、紅尾鸚鵡等幾十種鸚鵡都已面臨絕種的危險。

分佈在我國中部和南部地區的紅領綠鸚鵡、緋胸鸚鵡、大緋胸鸚鵡、花頭鸚鵡、灰頭鸚鵡、長尾鸚鵡、短尾鸚鵡等都屬我國二級保護動物。

遊隼
(Falco peregrinus)

遊隼屬隼科,是一種獵鳥,曾廣泛地分佈於全世界,現在數量已經很稀少。

遊隼體長約33—48釐米,背部呈藍灰色,腹部是白色或黃色,上面有黑色的條紋。游隼體格強健,飛行速度很快。它們在很高的空中飛行,看到水中的魚會像閃電般地俯衝下來,以鋒利的雙爪捕殺獵物。這些獵物主要鴨子和海岸鳥類。

遊隼棲息在靠近水邊的岩石高山上,在懸崖峭壁上築窩。一窩產2—4個紅褐色的蛋,小鳥在孵化5—6個星期後出殼。

由於DDT等殺蟲劑大量作用 ,導致食物中加氯烴增加。加氯烴在遊隼的體內積累起來,影響了它的繁殖能力,特別是使蛋殼變薄,容易破裂。這是造成遊隼數量銳減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生息地遭到人類活動的破壞,也是重要的原因。

原先產于加拿大的哈得孫灣到美國南方的美洲遊隼,已經在加拿大東北部和美國的東部地區消失。美洲游隼、歐亞遊隼、阿拉斯加遊隼等幾中游隼都已列入瀕危動物名單。

由於遊隼可以進行人工飼養,因此人們制定了飼養遊隼,然後把它們放歸大自然的計畫。當然,這個計畫能否成功,關鍵還在於能否把氯烴從遊隼的食物鏈中除掉。

 
阿姆斯物丹信天翁
(Diomedia amsterdamensis)

信天翁是大型海鳥,屬信天翁科,全球大約共有十幾種。它是最善於滑翔的鳥類之一,有風的時候一邊幾個鐘頭停留在高空,那副又長又窄的翅膀可以一動也不動。可是沒風的時候,要靠翅在空中支撐自己結實的身體可就難了。這時候,它們情願浮在水面上。像所有的海鳥一樣,信天翁喝海水為生,食物主要是魷魚。有時候它們也跟隨船隻吃一些船上拋下來的食物。

信天翁在繁殖的時候才飛回陸地。通常它們都是成群結隊地飛到遙遠的海島上去,在那裏交配。然後雌鳥會在光禿禿的地面上,或者是在築起的巢中產下一個又大又白的蛋來。蛋由雄鳥和雌鳥輪流孵化。小信天翁長得很慢,特別是那些體型較大的種類。它們需要3—10個月羽毛才能豐滿,才能開始學飛行。然後還得在海中生活5—10年,才能像它們的父母一樣到陸地上去生兒育女。信天翁屬於少數壽命比較長的鳥類。

比較知名的信天翁有以下幾種:

黑眉毛信天翁:棲息在遠離陸地的北大西洋區域。黑色的眼睛給人一種憂鬱的感覺。它的翼展長度有2.3米。

黑足信天翁:棲息在北太平洋海域的3種信天翁之一。渾身黑褐色,翼展長度約2米,在熱帶的太平洋島嶼上繁殖。

萊桑信天翁:白色的身體,背和羽的上面呈暗黑色。主要棲息在太平洋的萊桑島及其附近的島嶼。活動海域和黑足信天翁相似。翼展長度約2米。

王信天翁:翼展長度達3.15米。體型較大,羽毛呈白色,翅膀的兩端呈黑色。在新西蘭和南美洲的南端繁殖。

烏黑信天翁:是現存鳥類中翼展最長的鳥,可達3.4米。成年的漂泊信天翁外表像王信天翁。它們的巢主要築在地極圈附近和南大西洋的一些島嶼上。

儘管有些漁民相信,捕殺信天翁會帶來厄運,但還是有不少海員用誘餌來捕捉它們。信天翁的肉可以食用,羽毛是製作帽子和衣服的貴重材料。因此,北太平洋地區的信天翁遭到大量的捕殺。阿姆斯特丹信天翁和短尾信天翁已屬瀕危動物。

我國的澎湖列島及臺灣附近島嶼也是短尾信天翁的繁殖地區。短尾信天翁屬我國一級保護動物。

TOP

艾博特鰹鳥
(Sula abbotti)


鰹鳥又叫結巴鳥,屬鰹鳥科,全球大約有6,7種。是一類大型的熱帶海鳥。它們的翼展長度約在65—85釐米之間。紅腳鰹鳥和藍臉鰹鳥廣泛地分佈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藍腳鰹鳥分佈在從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到秘魯北面的太平洋地區。我國南部沿海地區常見到的為褐鰹鳥,羽毛呈深褐色,胸部白色。

鰹鳥的嘴比較大,身體像雪匣煙。翅膀狹窄但很長,有棱角。它們經常翱翔在大海的高空,尋長成群的魷魚和其他魚類。一量發現目標,就會筆直地俯衝下來,一頭紮入水中捕捉。

鰹鳥喜歡成群在一起築窩。但是它們各有各的地盤。不容外來侵犯。雄的向雌的示愛的時候,會跳起優美的舞步,展開雙翅,昂起頭,發出悠揚的口哨聲。雌鳥一窩可下兩個蛋。

鰹鳥見人也很溫順,也不害怕,所以很容易被人抓住和殺掉,而且還得了一個不好聽的名字---------笨鳥。艾博特鰹鳥已屬瀕危動物。

分佈在克國海南省的紅腳鰹鳥,以及分佈在我國海南、福建、廣東和臺灣的褐鰹鳥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愛斯基摩杓鷸
(Numenius borealis)

杓鷸屬行鳥亞目,鷸科,是一類體型中到大的海岸鳥。它們的長喙有些像鐮刀,喙尖向下 彎曲。全球大約有8種。杓鷸的頭頸和腿都很長,羽毛呈灰色或者褐色,有的有斑紋。它們在北半球的溫帶近北極的內陸地區繁殖。一到遷徙 季節,會飛往遙遠的南方。遷徙的時候,它們 一般在乾燥的空地上空飛行,以尋找昆蟲和種子棄饑。冬天的時候它們會在海岸邊和沼澤地住宿,尋覓蠕蟲和小蟹。

歐亞杓比較常見的一種,體長邊喙加在一起,約60釐米,是歐洲最大的海岸鳥。棲息在從英國到亞洲中部地區。

毛腿杓鷸的大腿羽毛尖端類似鬃毛,在阿拉斯加的山區中繁殖。冬天則遷徙到南太平洋的島嶼上去過冬,全程9650公里。

產于亞洲東部的杓鷸體型較小,大約只有30釐米長。

長喙杓鷸產於北美西部,它的喙就有20釐米長。

中杓鷸是分佈最廣的一種,在舊大陸和新大陸都能找到它們。

美洲產的東杓鷸是杓鷸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體長超過60釐米。

愛斯基杓杓鷸是全世界最珍稀的鳥類之一。有些生物學家認為,實際上它已經絕種。原先它在北美北極圈裏大量繁殖,冬天則遷徙到南美彭巴斯草原去過冬。19世紀,由於遭到獵人的大量捕殺,數量銳減。

安德魯軍艦鳥
(Fregata andrewsi)


軍艦鳥又叫軍人鳥,屬鵜形目,軍艦鳥科。全球大約有5種,是一類大型的海鳥。軍艦鳥的身體大小像母雞,但是翅膀特別細長。翼展長度可以達到2.3米,還有很長的叉形尾巴。飛行的速度特別快,技巧特別高,簡直達以令人置信的程式。4個腳趾有蹼相連,但它的腳特別細小,幾乎沒有什麼用。勾形的喙比較長,用以攻擊和掠奪其他海鳥嘴中的魚。這也是它們得以生存的主要手段,並因此而得名。一般說來,成年的雄軍艦鳥全身呈黑色,雌鳥的腹部有白色的標記。軍艦鳥有一個光禿禿的紅色喉袋,雄鳥在向雌鳥求愛的時候,喉袋會脹得像人的頭那麼大以炫耀自己。

除了雨燕以外,軍艦鳥也許是所有鳥類中在空中飛行時間最長的鳥。除非是要睡覺和築窩,它們是不會在地面上停留的。由於羽毛沒有足夠的油脂來防水,從不主動降落在水面上。它們毫不費力地在高空中翱翔,經常像閃電一樣俯衝下來,捕捉那些驚慌失措的鰹鳥或其他海鳥丟下的魚。有時候,它們也會在低空飛行,自己捉魚。

軍艦鳥分佈在全球熱帶和亞熱帶靠近海岸和島嶼的海域。通常在離海岸160公里的海上飛行。雌鳥只產一個白色的蛋,由雄鳥和雌鳥輪流孵化。

安德魯軍艦鳥屬瀕危動物。分佈于我國西沙群島一帶的白腹軍艦鳥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奧杜邦長腿冠鷹
(Polyborus plancus audubonii)

長腿鷹又叫腐肉鷹,屬隼形目,隼科。是產於新大陸的猛禽,大約有10種,以食腐肉、鳥類、爬行類和兩栖類動物為生。它們成群結隊,富有攻擊性。儘管個子小,獵食的時候,連禿鷹也不是它的對手,長腿鷹的特點是腿長,臉頰和喉部無毛,皮膚呈紅色。體長約40—60釐米。

產於南美洲的長腿鷹有食甲蟲的奇馬格長腿鷹、黑長腿鷹。黑長腿鷹體型較小,食昆蟲。

長腿冠鷹是最常見的長腿鷹。產於北起美國的佛羅里達、德克薩斯、亞利桑那州、古巴,南至福克蘭群島、火地島等地區。

產於美國的一個亞種叫奧杜邦長腿冠鷹。數量稀少,屬瀕危動物。
                                                                                                                                                                                                                                                                               

TOP

奧科蘭島秧雞
(Rallus pectoralis muelleri)

秧雞屬鶴形目,秧雞科。有短而圓的翅膀,看起來不善於飛翔。但許多種秧雞習慣不遷徙,在遙遠的海島上也有它們的家園。有些島上的秧雞後來都喪失了飛行能力,成了那裏永久的居民。北秧雞棲息在沼澤地或潮濕的草原上。分佈最廣泛要數短喙秧雞(又叫田雞)和維吉尼亞秧雞。維吉尼亞秧雞身長23釐米,羽毛呈鐵銹色,中喙細長。有些種類的秧雞生活在森林和灌木叢中,如產於新西蘭的不會飛的新西蘭身雞(又叫毛利雞或林雞)。它身長53釐米,是體型最大的秧雞之一。

奧科蘭島秧雞,澳大利亞豪勳爵島林秧雞屬瀕危動物。
巴西馬代拉海燕
(Pterodroma madeira)

海燕,屬鸌形目,海燕科。鸌形目下的另一個科-------鸌科中的燕鸌,包括普通鸌和剪水鸌(又叫剪嘴鷗)也有人稱為海燕。海燕是個體小到中等的海鳥。有些種類的海燕暗淡的羽毛中夾雜著白色。平時,它們在遠離陸地的洋面上飛翔,尋找海上浮游的魚類和船上拋棄下來的垃圾。繁殖季節到來的時候,它們會返回陸地,在洞穴時裏,或者岩石和峭壁的裂縫中繁殖。雌鳥一窩一般只產下一個蛋(很少有兩個)。

各種常見的海燕中,飛行時頻繁拍動翅膀的叫虻海燕,體型較大的叫管鼻鸌(又叫暴風鸌)。

巴西馬代拉海燕、夏威夷海燕、新西蘭的查塔姆海燕、科隆群島黑尾海燕、非洲留尼汪島海燕都屬於瀕危動物。


白腹珍珠雞
(Agelastes meleagrides)


珍珠雞產於西非,屬雞形目,珍珠雞科。也有些鳥類專家把它歸於雉科。大約有7---10種。葉綬雞是珍珠雞中的一種,俗稱火雞。是常見的飼養雞。由於一有動靜,它就會發出叫聲,所以還可以充當農場的“看家狗”。東非產的禿頂珍珠雞是體型最大,色彩最鮮豔的珍珠雞。長長的頭頸,紅色的眼睛。頸部、胸部和肩部都有黑、白、藍色披針形的羽毛。背部多為黑色,上面有白色。腹部呈藍色,到兩則變成紫色。

野生珍珠雞中較出名的是盔珍珠雞。它那骨雞冠特別大,像是頭盔一樣。雄性和雌性盔珍珠雞外貌相似。它們棲息在非洲的熱帶大草原和叢林地帶,外形和有差異。這種雞後來被引進西印度群島和其他地區。它們的身長約50釐米。成群活動,在地面上尋找可以吃的植物、種子和昆蟲。一有驚嚇就逃跑,逼急了就張開翅膀連 飛帶跳逃竄。晚上睡在樹上。盔珍珠雞是種吵鬧的鳥,經常發出刺耳的叫聲。窩就在地面上挖成,邊植被也很少用。一窩產下12個棕褐色蛋,孵化30天后小雞出殼。小雞出世以後就活蹦亂跳的,很快就跟著父母到處走。

白腹珍珠雞數量很稀少,屬瀕危珍稀動物。
白頸烏鴉
(Corvus leucognaphalus)


烏鴉是指屬於雀形目,鴉科,鴉屬的幾種黑色飛鳥。它的身體和嘴都比同屬於鴉的渡鴉小。通常也有人把渡鴉叫烏鴉。烏鴉的體長一般為50釐米,羽毛光滑而呈黑色。

烏鴉是雜食的鳥類。穀類、漿果、昆蟲、腐肉, 以及其他鳥的蛋它們都吃。因為吃谷類,所以農民恨之入骨,經常捕殺它們。不過,他們忘記了烏鴉也吃許多有害的昆蟲。有些種類的烏鴉喜歡群居,有時候可以成千上萬。多數種類的烏鴉喜歡夫妻倆單獨築巢,通常用樹枝築在高高的樹梢上。雌烏鴉一窩可產下5—6個綠色的蛋,上面的顏色較深的斑點。野生烏鴉的奉命約13年,飼養的烏鴉可活20年。作為寵物的烏鴉能學會說話,會數到3,4,還會在做上記號的盒子裏找到食物。

白頸烏鴉數量烯少,屬瀕危動物。
白鷺
(Egretta eulophotes)


白鷺屬鸛形目,鷺科,全世界只有幾種。大多數白鷺有白色的羽毛,到了繁殖的季節,還會長出很長的漂亮羽毛。它們的習性和其他鷺相似。

白鷺喜歡棲息在湖泊、沼澤地和潮濕的森林裏,屬涉鳥類。主要食小的魚類、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和淺水中的甲殼類動物。它們把大而不大講究的窩築在樹上、灌木叢或地面上。

比較常見的大白鷺在新舊大陸都能看到,它們的身長約90釐米,只有背上長羽毛。

牛背白鷺產於非洲、南非和西南亞,南美洲北部和美國偶爾也能看到,是一種小的白身黃足鷺,身長大約50釐米。它們喜歡棲息在地面上,愛和吃草的家畜和野生動物做伴,吃因為這些動物活動而飛起來的昆蟲。

白鷺的羽毛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古代人喜歡用它們來裝飾服飾,西主人則喜歡用它們來點綴女帽。由於它的羽毛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加上白鷺喜歡群居,因此很容易被人大量捕捉,造成數量銳減,幾乎陷入滅絕的境地。後來,幸虧人們穿戴和打扮的方式起了變化,加上採取了嚴格的保護措施。白鷺才倖免於絕種。

產于我國的黃嘴白鷺分佈在吉林、遼寧、山東、江蘇、浙江、廣東、福建等地,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屬於我國二級保護動物的還有岩石鷺、白琵鷺、黑臉琵鷺。

TOP

斑尾雉雞
(Syrmaticus humaie)


雉雞,又叫野雞,屬雞形目,雉科。通常是指雉亞科下16個屬中50多種鳥類。

雉雞尾巴較長,在開闊的森林地帶和平原上棲息。喜歡成群覓食。叫聲嘶啞但富有變化。大多數種類的雄雉色彩鮮豔,雌雉的色彩比較暗淡。雄雉每到發情季節很好鬥。在雌雉面前鬥個你死我活。雌雉這時候卻顯得無動於衷。

雉雞原產於我國和東南亞,後來不少種類傳到世界各地。大約2000年以前,小亞細亞和歐洲就有人飼養亞洲傳入的小雉雞。雉雞也是最好的獵鳥之一,不少種雉雞由於人的狩獵幾乎絕種。

斑尾雉、卡伯特角雉、喜馬拉雅山區產的奇爾雉、我國產的紅雉、白頸長尾雉、日本產的米卡多雉、斯維侯雉、褐耳雉雞等十幾種雉雞已處瀕危狀態。

  北美紅眼雀
(Pipilo crissalis eremophilus)

北美紅眼雀屬雀形目,雀科,是幾種長尾巴,吵吵鬧鬧地躲在叢林中覓食 的小鳥。比較常見的是產於美國東南部的紅眼雀。它的體長大約20釐米,分佈在加拿大到美洲中部地區。頭黑色,尾巴尖角上有白色,身體兩側鐵銹色。產于美洲西部的紅眼雀翅膀上有白色的斑點。色彩單調的褐色紅眼雀也是美國西部常見的品種。此外,還有綠尾紅眼雀也產於北美西部地區,頭呈紅褐 色,羽毛呈灰色、白色和綠色。

產於加利福尼亞的褐色紅眼雀數量稀少,已被美國有關野生動物保護組織列入瀕危動物名單。
捕蚋鳥
(Polioptila californica californica)


捕蚋的鳥屬鶯科,灰羽鶯屬,是一類小型的產于北美和南美的食蚊鳴禽,約有11種。藍灰捕蚋鳥連白邊的長尾巴在內,身長大約11釐米,樣子像是小型的嘲鳥。它們在從加拿大東部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巴哈馬群島、瓜地馬拉地區繁殖和生息。黑尾捕蚋鳥則在美國的西南部沙漠地區棲息。其他捕蚋鳥分佈在南美的中南部和古巴等地。

產於美國加利福尼亞海岸地區的捕蚋鳥屬瀕危動物。
查塔姆島歌鴝
(Petroica traversi)


歌鴝,又叫歌鶇,胸部呈桔黃色或者暗紅色。美洲歌鴝是很出名的名鳥之一。最早來到美洲的移民最先稱它為歌鴝,因為它胸前的顏色像體型比它小的歐洲歌鴝。

美洲歌鴝體長約25釐米。上體呈灰褐色,下體呈暗紅色。尾巴的羽毛尖呈白色。主要棲息在落葉林中,但在城市和鄉鎮中也常看到。冬天,它們群結隊遷徒到美國的南方去度過,但也有一些在加拿大的南方過冬。美洲歌鴝要食蚯蚓、昆蟲和漿果。

歐洲歌鴝喜歡嘁喳,棲息在歐洲、亞洲的西部和北非洲的一些地區。身體矮胖,體長約14釐米,喙較小,主要食昆蟲。它們的窩築在牆壁、河堤和樹木的洞裏。一窩產5—6個白色蛋,由雌鳥孵化13—14天左右小鳥出世。這時候,雄鳥有時會給雌鳥餵食。歐洲歌鴝一年到頭唱歌不停,歌聲高昂而婉轉。

查塔姆島歌鴝等3種歌鴝屬瀕危動物。
長尾地佛法僧
(Uratelornis chimaera)

佛法僧個體的大小像鴿子,身長大約30—40釐米。全世界有5種,屬佛法僧目,佛法 僧科。它們的特點是在空中飛行的時候會翻跟鬥。它們只產於馬達加斯加,有4種在密林中棲息。長尾地佛法僧產于馬達加斯加西南方的小沙漠地區,現在數量稀少,已經接近絕種,而且前途難蔔。

垂耳鴉
(Callaeas cinerea)


垂耳鴉,又叫食蜜雀,產於新西蘭的一種雀形目鳴禽。身長約45釐米。灰色的身體,黑色的面容,喙角有藍色和橙色的條紋。棲息在山區的森林之中。主要食水果。叫聲像柔和圓渾的歌聲。所以當地人也稱之為“風琴鳥”和“鈴鳥”。

由於數量稀少,只能在少數的森林中才能找到它們,現已列入瀕危動物名單。

TOP

達爾文美洲鴕
(Pterocnemia pennata)


美洲鴕屬美洲鴕目,美洲鴕科,美洲鴕屬,是產於南美洲的兩種不會飛的大鳥,和鴕鳥以及澳洲的鴯鶓有關係。普通美洲鴕產于從巴西到東南方阿廷廣大平原地區。達爾文美洲鴕產於從秘魯南方到巴塔哥尼亞的高地。這兩種美洲鴕體型都比鴕鳥小。普通美洲鴕站高大約120釐米,體重約20千克。上體呈褐色或灰色,下體呈白色。達爾文美洲鴕比普通美洲鴕還要小一些,褐色的羽毛上有白點。

除了體型更小一些以外,美洲鴕與鴕鳥的區別還在於它的腳上有三趾,鴕鳥只有兩趾。羽毛也不如鴕鳥的好。美洲鴕經常在木的平原上出沒。它們什麼都食,包括多種動物和植物。碰到 猛獸就拼命奔逃。

美洲鴕沒有固定的配偶。雄鳥同時孵 化幾隻雌鳥在一個窩裏下的蛋。窩由雄鳥在地面上挖成,比較淺,上面鋪一些草。雌鳥在裏面每窩下大約50個長約13釐米的蛋。小鳥在孵化6個星期以後出世,然後由雄鳥撫養6個星期左右。美洲鴕常和鹿、洛馬、鴕鳥、斑馬和羚羊等做伴。

達爾文美洲鴕屬瀕危動物。
刀嘴鳳冠雉
(Mitu mitu mitu)

鳳冠雉,也叫庫拉索鳥。屬雞形目,鳳冠雉科。產于美洲的熱帶地區。全世界大約有7—12種。雄鳥羽毛光滑,呈黑色,腹部多為白色。鳥冠是捲曲的羽毛,喙上有色彩明亮的裝飾。雌鳥體型較小,呈棕色,不像雄鳥那樣有鮮豔的裝飾。鳳冠雉是很有名的獵用禽和食用禽,其肉味道鮮美。其中以產於從墨西哥到厄瓜多爾的鳳冠雉(體長接近100釐米),產於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山區的灰鳳冠雉,和產于亞馬遜的刀嘴鳳冠雉最為出名。刀嘴鳳冠雉已陷入非常危急的瀕危狀態。

與鳳冠雉同科的冠雉大約也有12種,它們體型比鳳冠雉小,喜歡群居。晚上經常發出吵鬧的叫聲。雄性和雌性的冠雉外表相似。,產於從墨西哥到厄瓜多爾和委內瑞拉的冠雉是一種非常有用的狩獵鳥,體長約65釐米, 體重約2千克。羽毛呈綠褐色,腹部有白點。角冠雉和白羽冠雉等好幾種冠雉也已處於瀕危狀態。
帝啄木鳥
(Campephilus imperalis)


啄木鳥屬鴷形目,啄木鳥科,啄木鳥亞科。全世界大約有180種,以其會從樹木中啄出昆蟲,會在死掉的樹幹中啄洞築巢而出名。除了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以外,啄木鳥幾乎分佈全世界,但主要棲息在南美洲和東南亞。大多數啄木鳥都定居在一個地區。也有一些溫帶地區的啄木鳥,如北美的黃腹吸法啄木鳥和撲動鴷屬遷徙性鳥類。

大部分啄木鳥和一生都在樹上度過。它們整天不停地圍著樹幹轉 ,尋找樹木裏的昆蟲。只有少數在地上覓食的啄木鳥能像其他雀形目的鳥一樣,站在水準的樹枝上。多數啄木鳥以昆蟲為生,有些則食水果和果漿。吸法啄木鳥在某些季節有規律地吸取樹上的樹法。春天到來的時候,雄啄木鳥會發出響亮的叫聲,那是它們在申張自己的地盤,警告他人不得侵犯。這些叫聲往往因為樹洞的共鳴而特別響亮。其他季節啄木鳥顯得特別安靜。啄木鳥喜歡孤獨,或者成雙成對地旅行。

橡子啄木鳥體長約20釐米,棲息在北美洲西北部到哥倫比亞地區。

紅頭啄木鳥體與橡子啄木鳥 相似,約19—23釐米。其分佈的 區域比較廣,在開闊的林地、農場和果園都可看見。

紅背啄木鳥產於印度到菲律賓群島的森林地帶。

綠啄木鳥產於歐洲氣候溫暖的地區以及非洲大陸。

紅腹啄木鳥產於美國東南部的落葉林帶。

帝啄木鳥,又稱白嘴啄木鳥,產於墨西哥北部。羽毛軒色,翅膀和頸部都有白色的斑點。雄鳥有紅色的羽冠,喙白色,是已知啄木鳥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雄成鳥的身長可達60釐米。帝啄木鳥和特裏斯丹啄木鳥屬瀕危動物。

分佈在我國四川、雲南、福建等地的白腹黑啄木鳥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非洲吉布提鷓鴣
(Francolinus ochropectus)


鷓鴣屬雞形目,雉科,是廣泛地分佈於舊大陸的山鶉的一種。

歐洲的灰山鶉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山鶉,19世紀末,20世紀被引進到美洲。美洲人稱之為匈牙利山鶉。它產於從大不列顛群島到里海的歐洲。灰山鶉有紅色的臉和尾巴,灰色的胸脯,兩側有條紋,腹部有黑色的U字形。雄鳥和雌鳥處表相似。雄鳥體長約30釐米,重約0.33千克。雌鳥一窩產15只蛋。山鶉喜歡棲息在農田裏,那裏有種子和昆蟲。

我國常見的山鶉為石山鶉,又叫石雞,它廣泛地分佈于亞洲南部和中部,以及歐洲的南部、地中海。雄性和雌性石山鶉都有紅色的喙和腿。雄鳥的腳上長有鈍的腳距。歐石雞原產於歐洲東南部至印度和我 東北廣大地區,後也繁殖于美洲西部。它的背部呈褐色,兩側有鮮明的條紋,喉部呈有黑邊的白色。冠森林山鶉產於馬來西亞,身體像藍綠色的彩虹,眼睛和腿呈紅色,冠呈緋紅色。

棲息在於亞洲中南部高山上的雪山鶉外表和習性很像松雞。

不少人把各種山雞也通為鷓鶉,實際上,其他山鶉的體型比鵪鶉大,喙和腿比鵪鶉強健。而且它們之間的顯著區別是鷓鶉的腿上有腳距。大約有5種亞洲鷓鶉的腿上有腳距。大約有5種亞洲鷓鶉和35種非洲鷓鶉被視為珍貴的獵鳥。它們的體長25—40釐米,喙大,腿健壯。多數體毛呈斑雜的棕色,但也有黑色、白色和紅色的。

非洲吉布提鷓鴣屬瀕危動物。
非洲塞舌耳鶯
(Bebrormis sechellensis)


鶯指鶴形目下兩個科,鶯科和森鶯科下面的許多小型鳴鳥。它們經常在花園、林地和沼澤地裏尋長主要的食物--------小昆蟲。

舊大陸鶯科下面大約有350多種鶯,與鶇和鶲有親緣關係。棲息在從歐洲、亞洲到澳大利亞和非洲的廣大地區。也有一些棲息在美洲。

舊大陸的各種鶯色彩非常單一,以一種顏色為主,如綠色、橄欖色、棕色、淺黃色、黑色。它們的個體比較小,大約在9—26釐米之間。細小的喙適合於從 樹葉中捕捉小昆蟲。它們的窩築在樹木、灌木和草地裏,也有築在地面上的。形狀有的像只碗,有的上面還是拱形的蓋。印度的縫葉鶯還會把一片片樹葉“縫”起來做巢。舊大陸的鶯下的蛋上現有斑點,孵出來的小鶯由父母雙方照顧。

新大陸鶯大約也有120種,它們的外表和產於中美洲的鳴禽唐納雀相似。習性和舊大陸鶯相同。主要產于美洲的北部和中部了,棲息在森林、叢林、沼澤地和草原上。它們的體型較小,身長一般不超過18釐米,色彩比舊大陸鶯要豔麗得多。

非洲塞舌耳鶯等8種鶯屬瀕危動物。
粉紅燕鷗
(Sterna dougallii dougallii)

燕鷗屬鷗亞目,鷗科,燕鷗屬。全球大約有40種,是一類身體苗條,姿態優雅的水鳥。它們棲息幾乎全世界的海岸線和內陸的水域。其中以太平洋地區數量最多。許多種燕鷗都是長距離遷徙的鳥類。最出名的是北極燕鷗。它們在北極區域繁殖,冬天則遷徙到南極地區去過冬,是所有鳥類中遷徙路線最長的。

燕鷗的體長大約在20—55釐米之間。與鷗相比,它們的身體顯得更加苗條,腿更加短,但翅膀更加長,羽毛呈黑白色,有的幾乎全黑。各種燕鷗的喙顏色也不一樣,有黑色、紅色、黃色幾種。腿不是紅色就是黑色,腿上有蹼。多數燕鷗都有長而尖的翅膀,叉狀的尾巴,很尖的喙。

燕鷗有時食昆蟲,它們的食物中還包括甲殼類動物和小魚。所以人們常看見它們從空中俯衝入水,捕捉魚類。燕鷗成群結隊的在海島上和築窩,一般一窩產2—3個蛋,有些種類只產一個。世界各地都有收集燕鷗蛋供人消費的習慣。

比較出名的燕鷗有:

黑燕鷗,體長25釐米。黑色的頭和下體(腹部冬天的時候變白),灰色的黑色的翅膀。在歐亞大陸和北美的溫帶地區生殖。冬天則遷徙到熱帶的南非和南美洲去過。黑燕鷗又叫沼澤燕鷗,因為它們的窩築在內陸湖邊的沼澤地區。

普通燕鷗,體長約35釐米。它的頭上像是戴著一頂黑色的帽子。紅色的腿,喙也是紅色,但是黑色的頂尖。它們在北半球溫帶繁殖,冬天遷徙到南方的海岸線。

烏黑燕鷗,體長約40釐米。有白色的前額。上體呈黑色,下體呈白色。在溫暖的海島上繁殖。

粉紅燕鷗,一種產於世界各地的燕鷗。在繁殖季節,它們的胸呈粉紅色。成年以後,尾巴深叉,頭頂呈黑色,翅膀珍珠色,腳紅色。

小燕鷗,顧名思義,它是燕鷗中體型最小的一種,身長約25釐米。它在全球除南美以外的溫帶和熱帶的海岸沙灘和河灘上繁殖。

燕鷗中,粉紅燕鷗和小燕鷗數量逐年減少,已瀕臨絕種,屬瀕危動物。

TOP



貢產於中南美洲,樣子像雞和鵪鶉,是地棲性走禽。由於它們的骨骼有獨特的結構,和那些大型的地棲鳥有關係,所以生物學家地它們特別感興趣。

貢是獵人特別喜歡的獵鳥,在南美洲的許多地方遭到大量的獵殺。現許多國家都已經立法加以控制。但有些國家仍然我 行我素。阿根廷的凍貢被冠以南美鵪鶉的名字在美國上市。由於棲息地遭到破壞,加上大量的獵殺,早在80年代初期,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已經把孤貢列入瀕危動物名單。
古巴鉤嘴鳶
(Chondrohierax uncinatus wilsonii)


鳶屬鷹科,是一類體型較小的猛禽。頭比較小,臉上有點禿,短喙。雙翼狹而長,尾巴分叉很深,鳶廣泛地分佈在全世界氣候溫暖的地區。有些鳶以昆蟲為生;有些食動物的屍體,也食齧齒動物和爬行類動物;有些則專門食蝸牛。鳶善於飛行,它們可們悠閒地拍動雙翅,在高空翱翔。好幾種鳶的飛行姿勢像燕鷗一樣優美。

紅鳶和黑耳鳥比較典型的鳶。前者產於歐洲、中東和非洲的北部。後者在舊大陸的許多地區都能夠找到。它們是鳶中體型較大的兩種,身長大約有55釐米。紅鳶有紅色的喙(黑耳鳶的喙顏色較深),頭上有不很明顯的條紋。狹長的翅膀展開以後有一定的角度。尾巴呈鋸齒狀。

婆羅門鳶分佈在從印度到澳大利亞東北部地區。身體呈栗紅色,臉部白色,頭部帶黑紋。以食魚類和垃圾為生,印度人把它當聖鳥。

澳大利亞鳶臉部呈黑色,主要食免子和蜥蜴,也食鴯鶓蛋。鴯鶓是澳大利亞產的一種大型走禽,是僅次於鴕鳥的大鳥。為了砸鴯鶓蛋厚厚的蛋殼,它們得不斷地搬起石頭來把蛋砸開。

蝸牛鳶只產於新大陸。它們有鐮刀一樣的喙,用來挖蝸牛肉吃。這是它們唯一賴以生存食物。其中最出名的當算澤鳶,棲息在墨西哥的東部、美國的中部和東南部。在古巴已經很少見到。澤鳶的羽毛呈黑色和石板色,紅色的眼睛,尾巴的根部呈白色。身長約50釐米。

新大陸的燕尾鳶黑白分明。背和翼均是白色,分叉很大的尾是黑色。身長大約60釐米。在南美洲東部的赤道地區比較常見,但在中美洲和美國的大部分地區也可看到。

非洲的燕尾鳶體型較小,羽毛呈灰色和白色。棲息在尼日利亞到索馬里地區。

白尾黑翅鳶屬,產於阿根廷到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據說它是新大陸猛禽類鳥類中住數量在增加的鳥。它有灰色的羽毛,白色的頭和尾巴,腹部和肩膀呈黑色。齧齒動物是它的食物。在亞洲、非洲和澳大利亞的熱帶地區,也有黑翅鳶屬的各種鳶棲息。

鳶類鳥中,拉丁美洲的古巴勾嘴鳶和格林伍德勾嘴鳶屬瀕危動物。
寡婦鷗
(Larus relictus)


鷗是一種蹼足海鳥,全球大約有40多種。屬鷗科,體型大而粗壯。有30多種棲息在北半球的溫帶至北極地區。在內陸地繁殖的鷗冬天通常都返回海岸過冬。

成年的鷗羽毛主要呈灰色或白色,頭上有隨季節而變化的色彩。繁殖的季節,頭是白色、黑色、灰色或者褐色。到冬天 的時候,會出現條紋或雜色。喙強健而彎曲。有些種類的鷗喙上有斑點。根據喙和顏色,以及翅膀的形狀,可以區別不同種的鷗。

鷗主要以腐肉為食。它們在海邊尋找昆蟲、軟體動物、甲殼類動物,以及魚類和船上拋下來的垃圾。在耕地裏還找裏蠕蟲和各種幼蟲。一些大型的鷗還吃鳥蛋和其他幼鳥,包括它們自己的同類。

黑頭鷗的呈黑色,腿呈深紅色 。它們棲息在歐亞大陸和冰島,冬天則遷徙到印度和菲律賓等南方地區。主要食物是田地裏的昆蟲。波那派特鷗是北美的一種黑頭鷗。它的喙和頭一樣,都是黑顏色。身上覆蓋著灰色的羽毛,腿是桃色或微紅色。它們在樹上築窩。為了捕食昆蟲,常在池塘上空翱翔。到了冬天,它們就到海上去捕魚。

加利福尼亞鷗也是一種北美鷗,它是美國猶他州的州鳥。說起來,加昨福尼亞鷗還是當年美國鹽湖城地區摩門移民的救命恩人。是它們把那些毀滅莊稼的長角蝗蟲-------摩門螽斯吃掉,才使這些移民免于餓死。它們棲息在北美洲內陸的沼澤地區,冬天則遷徙到南美太平洋沿岸。

北極鷗是北極海洋上的一種普通大鷗。它渾身呈白色,腿呈桃紅色。黃色的喙上有紅色的斑點。冬天它有時會遷徙到夏威夷和地中海這些南方地區去。

鷗類中體型最大的是大黑背鷗,翼展長度可達1.6米。它基本上棲息在極地附近,但在拉布拉多和日本之間的海域卻難見它們的蹤影。

銀鷗是大西洋上空最常見的鷗。它身披灰色的羽毛,腿和腳色彩鮮豔,翅膀上有黑色和白色的斑點。銀鷗主要吃腐肉。由於沿海地區的拋棄物增多,無形中給銀鷗提供了大量的食物。因此,總的說來,銀鷗的數量不是減少了,而是增加了。

海藻鷗是地半球,包括南極地區一種最常見的黑背鷗。

笑鷗體型中等,黑頭,紅喙,紅腳。經常發了刺耳的像笑一樣的叫聲。這分佈在從美國的緬因州到南美北部地方,冬天遷徙到巴西。經常深入到內陸的河充和湖面上去尋找食物。它是唯一棲息在加勒比海和北大西洋兩個海域的鷗。

小鷗是鷗中體型最小的鷗,翼展長度只有60釐米。是棲息在歐洲的一種黑頭鷗,有時也會在北美洲出現。

太平洋鷗主要分佈在澳大利亞南部和塔斯馬尼亞地區。環嘴鷗是棲息在北美內湖中的常見鷗。它們經常成群結隊地到耕地裏去覓食。西印度洋的烏黑鷗頭呈黑褐色,羽毛呈灰褐色。羅斯鷗是北方的一種稀有鷗,呈粉紅色和白色,很有吸引力。主要棲息在西伯利亞的北方,出沒在北冰洋的遼闊海域。賽賓鷗在北極比較常見,它有叉形的尾巴,有像珩鳥一樣在地上行走覓習慣。

寡婦鷗等幾上鷗由於數量稀少,屬瀕危動物。

分佈在我國內蒙古、河北、新疆、江蘇等地的小鷗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分佈在雲南的黃嘴河燕鷗,甘肅的遺鷗,北京、天津、新疆、廣東等地的黑嘴瑞鳳頭燕鷗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褐鵜鶘
(Pelecanus occidentalis)

全世界大約有7—8種鵜鶘。它們屬鵜形目,鵜鶘科,鵜鶘屬。棲息在全球許多地區的江河湖泊和海邊。有些種類的鵜鶘體長可達180釐米,翼展長度可達3米,體重13千克,是現存鳥類中體型最大的鳥類之一。

鵜鶘食魚為生,褐鵜鶘捉魚的時候,從空中俯衝入水,景象頗為壯觀。其他鵜鶘則是像漁船一樣,在水面把小魚都趕到水淺的地方,然後圍起來捕捉。

鵜鶘一窩產1—4個藍白的蛋。小鵜鶘在孵化1個月後出生。小鳥靠把自己的喙伸到父母的咽喉中吃反芻食物養活自己,3—4年以後成熟。鵜鶘在陸地上行走的時候樣子很傻,但在空中飛行的時候非常瀟酒。它們一般成小群飛行,旅途中經常拍動翅膀來協調行動。鵜鶘的雌雄成鳥外貌相似,雄性體型更大一些。

最常見的鵜鶘是兩種鵜鶘,一種是產於北的新大陸白鵜鶘,一種是產於歐洲的舊大陸鵜鶘。

褐鵜鶘體型比白鵜鶘小一些,體長大約107—137釐米。它們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熱帶和亞熱帶海岸線上繁殖。原先曾分佈於新大陸的海岸線上。由於DDT等滅蟲劑的大量使用等原因,1940—1970年期間,褐鵜鶘的數量大量減少,以於處於瀕危狀態。後來禁止使用DDT以後,褐鵜鶘的數量有所增加,但仍屬保護動物。

分佈于我國青海、新疆、河南、白鵜鶘,以及分佈于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的斑嘴鵜鶘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關島闊嘴鳥
(Myiagra freycineti


闊嘴鳥屬雀形目,闊嘴鳥科,是舊大陸的一類熱帶鳥,大約有14種。闊嘴鳥實行一夫妻制。

闊嘴鳥樣子矮矮胖胖。體長約12—28釐米,喙短而寬,根部有毛。棲息在森林或沼澤地區,花園中也常見了它們的身影。所有的闊嘴鳥都聲音嘹亮。它們的窩形狀像梨,通常懸持在水面的樹上,出口開在旁邊。

多種闊嘴鳥棲息在馬來群島,也有一些分佈在南亞次大陸和菲律賓群島。非洲大約也有兩種。亞洲的闊嘴鳥主要呈綠色或藍色。非洲闊嘴鳥呈褐色或灰色。上面有紅色或者黑色的色彩。棲息在喜馬拉雅山脈到婆羅州的闊嘴鳥是比較典型的一種,喜歡群居而且吵鬧。體 長約25釐米,長尾巴,食昆蟲。羽毛呈綠色,頭呈黑色和黃色,到尾部逐漸變藍。

產于馬來群一種體型較小的綠闊嘴鳥比較安靜,體長只有15釐米。

關島闊嘴鳥屬瀕危動物。
紅金翅
(Carduelis cucullata)



紅金翅是南美洲北部地方產的一種雀,屬雀形目,雀科。羽毛呈猩紅色,黑色的頭、翼和尾巴。是金絲雀的野生祖先。金絲雀是人們很喜愛的一種普通籠鳥,與紅金翅同雀科。不少人把體毛呈紅色的金絲雀也稱為紅金翅,其實紅金翅非常 貴。數量已經非常稀少,有些動物學家認為它已經絕種。比較認可的看法是它已處於瀕危狀態。

金絲雀羽毛呈紅色的一種是由紅金翅雜交而得的。由於這個原因。人們濫捕野生的紅金翅,導致它數量日益減少,面臨絕 種的危險。

TOP

紅臉杜鵑
(Phaenicophaeus pyrrhocephalus)

杜鵑屬鵑形目,杜鵑科,全球大約有60多種。

杜鵑廣泛地分佈於全世界,特別是舊大陸的溫帶和熱帶地區。常棲息在森林和灌木叢中,頗為害羞。往往是只聞其聲,不見其形。我們常根據它們的叫聲來給它們命名。

普通杜鵑身長約16釐米,羽毛大部分或部分呈明亮的鮮綠色。大型的地棲杜鵑身長可達90釐米。多數地棲杜鵑呈土灰色或褐色,也有些身上有紅色或白色的斑紋。有些熱帶杜鵑的背上翅膀上有像彩虹一樣的藍色。多種杜鵑的翅短。尾巴較長,有的特別長。尾巴羽毛的尖端還點綴著白色。地棲杜鵑的腿比樹棲杜鵑長。腳掌前後有雙趾。喙粗壯結實,有點向下彎曲。

多種杜鵑最惹人注目的特性是把蛋下在別的鳥類的窩裏,靠其他鳥來幫它孵化。這種“寄生”的方法對提高小杜鵑的生存能力倒也很有好處。

那些自己養育子女的杜鵑則用樹枝把窩築在低矮的灌木叢中,蛋由父母輪流孵化。小杜鵑孵出來以後父母雙方共同餵養。

紅臉杜鵑屬瀕危動物。
花臉齒鶉
(Colinus virginianus ridgwayi)

鶉屬雞形目,雉科,是一類小型短尾巴的獵鳥。樣子像鷓鴣,但比鷓鴣小,也沒有鷓鴣那麼健壯。舊大陸大約有95種。新大陸大約有36種。

鶉喜歡棲息在遼闊的草原和灌木叢中。春天的時候,雌鳥產下大約12個蛋,雄鳥和雌鳥輪流孵化。小鳥出世以後,第一年夏天和父母住在一起。鶉主要的食物是種了、漿果,有時也吃一些樹葉、草根和昆蟲。它們的肉和蛋味道鮮美,是獵人追逐的目標。

新大陸鶉的喙比舊大陸鶉的喙強強健,腿上沒有距。北美鶉大約有20多種,分佈在從加拿大南部到瓜地馬拉地區。

產於新大陸最大的一種鶉也叫山鶉。體重約500克。產于美洲中部的鶉 一個美妙的歌喉,所以有人叫它歌鶉。產於墨西哥的長尾鶉又叫樹鶉,樣子像松雞,體長約33釐米。林鶉產於南美洲,棲息在大森林中。

舊大陸鶉個子較小,色彩也比較平淡,喙比較平滑,腳上有距。其中最常見的是歐洲鶉。它是鶉類中唯一遷徙的鳥,在亞洲和非洲也常看到。產于東非的藍鶉體長只有13釐米。這和產於印度的侏儒鶉都屬於小型鶉。花臉齒鶉產於墨西哥索諾拉州及其附近地區。臉帶黑色,臉亮栗色。數量稀少,屬瀕危動物。

黃頭黑鳥
(Agelaius xanthomus)

黑鳥,在新大陸是指幾種屬雀形目,擬椋鳥科的美洲黑鳥;在舊大陸是指一種類似鶇的鳥。

舊大陸黑鳥體長25釐米。雄成鳥羽毛黑色,雌成鳥羽毛褐色,都有橙色的喙和眼眶。通常棲息在歐洲氣候溫和的森林和花園中。在澳大利亞也可看見 。習性有點像美洲的知更鳥。

美洲黑鳥中最出名的是紅翅黑鳥,分佈在從加拿大到西印度群及中美洲的廣大地區。體長約20釐米。雄鳥黑色的羽毛上有紅色的披肩。鏽色黑鳥,又叫鏽色的黑鸝、鏽色的鷯哥,棲息在美國東部。春天的時候,所有的羽毛都呈藍黑色,到秋天羽毛邊緣會變成鏽色。藍頭黑鳥,又叫藍頭擬黑雀,廣泛分佈於北美洲西部。雄鳥呈發光的綠黑色,頭呈紫黑色。雌鳥呈暗淡的灰褐色。紅胸黑鳥是南美洲分佈最廣泛的美洲黑鳥。

黃頭黑鳥,又叫黃肩黑色,屬瀕危動物。
加利福尼亞禿鷲
(Gymnogyps caliornianus)

加利福尼亞禿鷲羽毛接近黑色,翅膀上有白色的線條。黃顏色的禿頭,紅顏色的頭頸。

80年代中期,野生的加利福尼亞禿鷲剩下不到24只。為了加以保護,所有棲息在野外的加利福尼亞禿鷲都被捕捉進來,放到保護區裏去撫養。

到了90年代中期,在人的照料下,加利福尼亞禿鷲的數量得以增加到100多隻。其中有一些放養在加昨福尼亞州南部的野外,但也經常進行監測。儘管有種種優越的條件,放養的沿海地區的禿鷲還是喜歡吃新鮮動物屍體。加利福尼亞禿是每隔一年繁殖一次。不過每次只 生下一個綠色或者藍色的蛋,長度也是10釐米左右。
加那利黑蠣鷸
(Haematopus meadewaldoi)


蠣鷸是一類涉禽,屬蠣鷸科,蠣鷸屬。它們的特點是都有桔紅色的又長又扁的喙。產於全球的溫帶和熱帶地區。蠣鷸身體矮壯結實,約長40—50釐米。粗壯的腿略帶桃色,翅膀長而尖。羽毛有黑白變色的色彩。

蠣鷸主要食軟體動物,如牡蠣、蛤、蚌類。它們在海水退潮的時候襲擊那些露出水面張開著貝殼的軟體動物。蠣鷸窩築在地面上,通常在沙地上產下2—4個蛋。

全球大約有7種蠣鷸。歐洲蠣鷸分佈于歐洲、亞洲和非洲。上體呈黑色,腹部呈白色。美洲蠣鷸產於西半球的海岸地區。上體黑色,腹部白色,頭和頸也是黑色。北美洲西部的黑蠣鷸以及澳大利亞的烏黑蠣鷸除了腿略帶桃黃色以外,全身都是黑色。

大西洋加那利群島的黑蠣鷸屬瀕危動物。
蕉鵑
(Tauraco bannermani)

蕉鵑必蕉鵑科,產於非洲,大約有18種。有些種類的蕉鵑是清一色的灰色、褐色或者白色。大約有10種蕉鵑有獨特的紅色素、羽紅素和綠色素。

各種蕉鵑的體長在35—70釐米左右。它閃都是長尾巴,短翅膀,整天都在樹林時在尋找水果吃。有時也吃一些脊椎動物。它們喜歡吵鬧,嘁喊喳喳地成群到處活動。不過築窩的時候喜歡孤獨。一窩產2—3個白色的蛋。

馬拿曼蕉鵑屬瀕危動物。

 


澳大利亞鳶臉部呈黑色,主要食免子和蜥蜴,也食鴯鶓蛋。鴯鶓是澳大利亞產的一種大型走禽,是僅次於鴕鳥的大鳥。為了砸鴯鶓蛋厚厚的蛋殼,它們得不斷地搬起石頭來把蛋砸開。

蝸牛鳶只產於新大陸。它們有鐮刀一樣的喙,用來挖蝸牛肉吃。這是它們唯一賴以生存食物。其中最出名的當算澤鳶,棲息在墨西哥的東部、美國的中部和東南部。在古巴已經很少見到。澤鳶的羽毛呈黑色和石板色,紅色的眼睛,尾巴的根部呈白色。身長約50釐米。

新大陸的燕尾鳶黑白分明。背和翼均是白色,分叉很大的尾是黑色。身長大約60釐米。在南美洲東部的赤道地區比較常見,但在中美洲和美國的大部分地區也可看到。

非洲的燕尾鳶體型較小,羽毛呈灰色和白色。棲息在尼日利亞到索馬裏地區。

白尾黑翅鳶屬,產於阿根廷到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據說它是新大陸猛禽類鳥類中住數量在增加的鳥。它有灰色的羽毛,白色的頭和尾巴,腹部和肩膀呈黑色。齧齒動物是它的食物。在亞洲、非洲和澳大利亞的熱帶地區,也有黑翅鳶屬的各種鳶棲息。

鳶類鳥中,拉丁美洲的古巴勾嘴鳶和格林伍德勾嘴鳶屬瀕危動物。

TOP

金雕
(Aquila chrysaetos)

金雕的特點是頭頸上有金色的羽毛。黑眼睛,黃色的臘膜,灰色的喙。黃色的大腳,腳上長滿羽毛,爪又大又強健。翼展長度達2.3米,它是象徵墨西哥的國鳥。

在北美洲,金雕的棲息地從墨西哥中部開始,沿著太平洋沿岸地區向洛基山脈分佈,一直延伸到阿拉斯加北部和紐芬蘭。也有少量沿 阿帕拉契脈向南方的北卡羅來納州分佈。

由於金雕數量稀少,處瀕危狀態,所以美國聯邦政府頒佈法律加以保護。但在有些地區,因為金雕襲擊羊群,允許捕殺。

在歐洲、挪威、蘇格蘭、西班牙、阿爾卑斯山、義大利和巴爾幹半島都有人飼養金雕。此外,非洲北部也有金雕棲息。但數量還不如分佈在西伯利亞、伊郎、巴基斯坦、我國南方和日本高緯度地區的多。

金雕的窩築在崖峭壁的洞穴裏,或者孤零零的一棵大樹上。金雕的蛋白色褐色都有,每窩大約產1—4個,一般是2個。雄雕和雌雕輪流孵化,經過40—45天,小雕即可出殼,3個月以後開始長羽毛。一般只有一二隻能夠存活。
金剛鸚鵡
(Anodorhynchus glaucus)


金剛鸚鵡產于美洲熱帶地區,大約有18種,屬鸚形目,鸚鵡科。金剛鸚鵡是大型鸚鵡中色彩最漂亮的一種。它們很長的尾巴在鸚鵡科中尤其出名。像大鐮刀一樣的喙只有美冠鸚鵡可以和它們媲美。金剛鸚鵡吃很多水果,依靠它那特別強健的喙,也可以把堅硬的果子啄開,用舌頭把核肉吃掉。它們的臉上沒有毛,興奮的時候會顯得滿臉紅光。雄性和雌性外貌相似。金剛鸚鵡比較容易接受人的訓練,和其他種類的鸚鵡能夠友好相處,但也會咬其他動物和陌生人。有些可以活到65歲。會模仿人溫柔的聲音,但多數情況下會像野生鸚鵡那樣尖叫。

動物園中比較出名的是紅藍金剛鸚鵡,產于墨西哥到巴西南部地區,身長給90釐米。身體呈明亮的紅色,有藍色和黃色的翅膀,藍色和紅色的尾巴,白色的臉。紅藍金剛鸚鵡和黃藍金剛鸚鵡是著名的寵禽。

風信子藍金剛鸚鵡身長和紅藍金剛鸚鵡相似,但比它重。羽毛呈深藍色,黃色的眼眶,產于巴西南部,有時也會在河坦的洞裏築窩。

淡黃綠色金剛鸚鵡、靛藍金剛鸚鵡和小藍金剛鸚鵡屬於金剛鸚鵡中的瀕危動物。
坎貝爾島水鴨
(Anas aucklandica nesiotis)


水鴨屬雁形目,鴨科,通指一類棲息在淡水中體型較小的鴨子。水鴨主要食水生植物。尋找食物的時候,它們不是潛入水中,而是只把頭探入水裏尋找。也經常到靠岸的找植物的種子和昆蟲來吃。它們的嘴寬大扁平,浮性很好,遊起來也很快。

水鴨主要棲息在北半球氣候溫暖的內陸江河湖泊之中,遷徙性較大。雌性的體型較小,也比較吵鬧,一窩產6—12個蛋,孵化時間約20—25天。小鴨出世以後,也是雌鴨單獨照顧和養育。兩個星期以後,小鴨就會飛,一年以後成熟。

各種野生水鴨也是獵人們理想的獵物。

新西蘭坎貝島一種不會飛的水鴨屬瀕危動物。
科隆群島企鵝
(Spheniscus mendiculus)

企鵝屬企鵝目,企鵝科,是一類不會飛的海鳥。在所有的鳥類中,企鵝是最適應水和酪寒天氣的鳥。它們在陸地上行走的時候很笨拙,但在水裏卻很敏捷,是天生的游泳家。次南極的島嶼,以及非洲、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南美洲寒冷的海岸線是它們的生息之一。只有阿德利企鵝和大企鵝(也叫皇企鵝)棲息在南極洲。

阿德利企鵝是最知名的企鵝。它像其他企鵝一樣,背是黑色的,肚子是白色的。各種企鵝區別在於它們頭形的不同和體型的大小。最小的是小藍企鵝,體長只有40釐米。最大的是大企鵝,體長120釐米。同種企鵝的雄性和雌性外貌相似。它們在海裏一呆就是幾個星期,在水中捕捉魚和甲殼類動物。但是,在海裏,它們也是海豹和殺人鯨的食物。有些種類的企鵝祖祖輩輩都不遠千里趕到內陸去繁殖。雌企鵝每窩產下1—2個蛋,由雄企鵝和雌企鵝輪流孵化。一隻企鵝在家裏看守的時候,另一隻就到外面去覓食。直到把小企鵝養育長大。

科隆群島企鵝屬瀕危動物。
科隆群島鷹
(Buteo galapagoensis)


鷹屬鷹科,鷹屬,是一類個體小到中等的猛禽,包括蒼鷹科雀鷹。通常人們所說的鷹包括鷹科的許多猛禽,如鳶、鵟、鷂等。有時連隼科的一些猛禽也包括在內,如隼以及我們所稱的長腳鷹。

對於我們人類來說,鷹有功也有過。但總的來說,是功大於過。不過,現在有許多人仍然不承認這一點。鷹要吃小的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和昆蟲,有時也會吃家禽和小鳥。鷹捕捉食物的技巧很多,最常用的方法是在空中盤旋,發現目標以後就俯衝下來捕捉或追逐逃跑的獵物。一旦獵物被它那有力的爪捉住,就用銳利強健的喙把它撕碎。

鷹廣泛地分佈在全球的大陸地區。大多數種類的鷹在樹上築巢,但也有一些,如美洲的沼澤鷹,則在綠色的草地上築巢。也有些鷹把巢築在懸崖和峭壁上。鷹每窩產3—6個有棕色斑點的蛋。

劃歸鷹科鷹屬的鷹被認為是真正的鷹,其中最典型的是條紋鷹。它在新大陸各地都可以見到。上體呈銀灰色,下體呈白色,有棕色斑紋。尾比較長,有黑橫紋和白色的尖端。體長約30釐米,個體比美洲雀鷹大不了多少,但以其勇猛和活躍著稱。條紋鷹時常襲擊家禽。

庫珀鷹,也叫雞鷹,也是北美比較常見的一種鷹。外貌與條紋鷹相似,但要大一些。身長約50釐米。尾巴較長,圓形的翅膀使它能夠在低空迅速而敏捷地飛行。它主要食鳥類和小的哺乳動物。當農民的家禽遭到襲擊的時候,庫珀鷹是每一個遭到懷疑的對。蒼鷹和雀鷹也是屬於這一類。

鵟屬於鷹科鵟屬,寬翅膀,寬尾巴。在新大陸、歐洲和非洲可見到。它們喜歡吃田地裏的老鼠。紅尾鵟在北美最為普遍,體長60釐米,色彩較多。一般是上體呈褐色,下體顏色稍淡,尾巴呈紅褐色。主要食齧動物,有時也食小的哺乳動物、各種鳥類、爬行動物(包括響尾蛇、銅斑蛇)、兩棲動物,甚至昆蟲。赤肩鵟在北美東部的太平洋沿岸比較常見,體毛呈紅褐色,下部有較密的條紋。體長約50釐米。

兩種短尾馬,翅膀特別寬的鵟又叫黑鷹。一種是巴西大黑鷹,體長約60釐米,分佈在墨西哥到阿根廷一帶。較小的一種是墨西哥黑鷹,身上有些白色的標記。分佈在美國的西南部和南美洲的北部。這兩種黑鷹都食蛙類、魚類和其他水棲動物。

科隆群島鷹和科摩羅的昂德昂島鷹屬瀕危動物。
克拉克織布鳥
(Plocus golandi)

織布鳥屬雀形目,文鳥科。主要產於非洲。棲息在亞洲的大約有5種。顧名思義,織布鳥的特色在於它們能夠用草和其他植物紡織出它們的窩來。織布鳥喜歡群居。往往會在一棵樹上築造十幾個鳥窩。南非的一種織布鳥的窩裏同住多對夫妻,不過每對夫妻都有單獨進出的門。典型的織布鳥雄性羽毛呈黑色和黃色。雌性不那麼顯眼,呈淡黃色或褐色,有些像麻雀。主教鳥是非洲常見的織布鳥,也是一種普通的籠鳥。雄性成鳥黑色的羽毛上點綴著紅色、橙色或者黃色。雌性成鳥的樣子還是像麻雀。有幾種雄性織布鳥在繁殖季節過後會退去色彩鮮豔的羽毛,變得像雌鳥一樣很不顯眼。

紅嘴奎利亞雀也是一種織布鳥。屬文鳥科,奎科亞雀屬。產于非洲亞撒哈拉乾燥的稀樹大草原。它即是一種籠鳥,也是非洲大陸最大的農業害鳥之一。長約13米,樣子像麻雀,但有明亮的紅喙。

織布鳥中,克拉克織布鳥名列瀕危動物名單。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