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轉貼:(二次大戰)納粹德軍兵敗莫斯科的氣象原因

轉貼:(二次大戰)納粹德軍兵敗莫斯科的氣象原因

http://www.chinamil.com.cn/site1/big5/historymil/2004-09/13/content_1143475.htm

  氣與戰爭,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問題,其實它們之間的關係十分密切。古人所謂「天時、地利、人和」的制勝三原則中的「天時」,就是指氣象。歷史上由於指揮員疏忽於氣象條件而導致作戰失敗的例子很多,二戰中德軍莫斯科會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氣象因素。
 


  自從1941年6月德軍對蘇聯發動「閃擊戰」後,3個多月內突入蘇聯境內600-800公里。蘇軍接連失敗,損失坦克2,000輛,飛機1,000架,兵員50多萬,處境十分被動。在這種情況下,希特勒認為德軍若能迅速攻佔莫斯科,就會迫使蘇聯投降。於是他於9月初發出第35號訓令,要求「中央」集團軍群9月底進攻莫斯科,在冬天到來之前佔領該地並將行動的代與定為「颱風」計畫。

  為了確保「颱風「計畫的實施,德軍統帥部調整部署,向「中央」集團軍群增調大量兵力。同時擴大軍火生產和進行作戰物資補給。到9月底,「中央」集團軍群與莫斯科地區的蘇軍力量對比是:作戰總兵力為蘇軍的1.4倍,坦克為1.7倍,火炮和迫擊炮為1.8倍,飛機為2倍。因此,戰役發起之前,希特勒飄飄然地聲稱:「一切準備工作,只要人力所能及的,都已完成。」

  然而,希特勒所認為完成的「一切準備工作」,卻恰恰疏忽了一項最重要的準備--應對惡劣氣象條件的物資準備。雖然在制定「颱風」計畫之時,高級軍事顧問哈爾德和陸軍參謀部曾先後提醒希特勒注意,進攻莫斯科之時,正是俄國冬天到來之際,建議德國戰略後方應動員一切力量生產防寒用具。可是狂妄自大的希特勒認為,冬季到來之時,德軍早已佔領了莫斯科,部隊可以在莫斯科過冬,根本沒有必要生產什麼防寒用具,因此防寒用具一件也沒有生產。戰役發起前夕,德陸軍情報部長和氣象部長根據掌握的資料,認為莫斯科地區入冬前可能連降大雨,使冬天提前到來,建議抓緊時間生產300萬套防寒棉衣。但希特勒認為,那時德軍士兵「已行進在莫斯科大街上了」,以致又一次錯過了彌補錯誤的機會。
 


  1941年10月2日,德軍以180萬人、1,700輛坦克、1.4萬門火炮和1,390架飛機的優勢兵力,在廣闊的戰線上發動了莫斯科會戰。為阻止德軍進攻莫斯科,蘇軍將基本兵力和兵器集中在維亞茲馬以西有利位置,但德軍在其主要突擊方向上有著相當大的優勢,因而攻勢迅猛,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就合圍了蘇軍的兩個重兵集團,俘獲蘇軍65萬人。到10月20日,德軍坦克部隊前鋒兵臨莫斯科城下,蘇軍形勢十分危急。此時德國宣傳機器開始吹噓說東線已取得勝利,蘇軍基本上被消滅。希特勒甚至下令禁止接受莫斯科投降,表示「即使莫斯科提出投降也不接受」。

  正當希特勒興高采烈的時候,東歐大平原上突然秋雨連綿。數日之內,田野變得一片汪洋,公路的土路面很快變得泥濘不堪。德軍人馬掙扎在沒到膝蓋的稀泥中,弄得筋疲力盡。機械化部隊的境況更差,他們的車輪陷進泥潭,一直陷到車軸部分,幾乎動彈不得。數百萬德軍被分散在數百公里的地帶上,數以萬計的坦克、裝甲車、汽車、火炮、摩托車無聲地陷在這種爛泥地裏。到10月底大雨依然沒停,德軍「中央」集團軍群不得不在長達400公里的整個戰場上停止了軍事行動。面對茫茫的泥濘之地,他們一籌莫展,只能等冬季到來,以克服眼前的泥濘。

  連綿的秋雨不僅遲滯了德軍的進攻,而且給德軍的後勤補給帶來了嚴重的困難。泥濘的道路使得德軍的運輸車輛根本無法通行,一時間德軍缺衣少糧的問題日益突出,戰場上人員和物資的消耗也不能及時從後方得到補充。為了克服泥濘給運輸帶來的困難,德軍抽出幾個作戰師來維護和修築公路,但是由於雨量過大和蘇聯遊擊隊的襲擊,工作收效不大,致使6萬台滿載後勤物資的車輛因道路泥濘無法向前機動,德軍的戰爭能量正在被大大削弱。

  而正當德軍受困於連綿的秋雨之時,蘇軍最高統帥部抓住有利時機,及時給莫斯科附近的西方面軍補充了10萬人,300輛坦克和2,000門火炮,並增調了反坦克炮和火箭炮部隊。同時,蘇軍還在莫斯科附近集中了1,000架飛機,使飛機數量超過了德軍。德軍在「颱風」行動之初取得的戰果正在被抵消,雙方戰場力量正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



  11月中旬,歷時一個多月的秋雨季節終於結束了,莫斯科地區開始進入了霜凍季節。這時公路上和田野裏車輛已經可以通行了。於是德軍組織力量將陷在泥潭裏的坦克和車炮拖出來,整理後於11月15日再次向莫斯科地區發動了進攻。一個多星期內他們前進了100多公里,進到了距莫斯科市不到30公里的亞赫馬、克留科沃。

  正當雙方的戰鬥如火如荼進行的時候,11月20日開始,天氣突變,氣溫驟然降至零下40攝氏度,漫天的鵝毛大雪終日不停。幾天之內,莫斯科原野銀裝素裹,呈現出一幅俄羅斯冬天的景象。德軍又一次陷入了艱難的境地:火炮的潤滑油被凍住;步槍槍栓被凍油卡死;坦克和其他履帶車輛因沒有防滑器,經常在冰凍的雪地上打滑;身著單衣,凍得渾身麻木的德軍官兵食不果腹;數以千計的德軍士兵被凍成殘廢,大批人員染上了使人寒顫不止、全身無力的傷寒,傷病損失比戰場上造成的損失還要嚴重。

  當時,莫斯科郊區周圍居民點林立,是德軍賴以藏身和禦寒的天然依託。為了把德軍「從溫暖的房子裏趕到冰天雪地中」,2003年1月4日俄羅斯《勞動報》刊載的《史達林「焦土」政策》一文披露說:1941年11月17日,蘇聯最高統帥部下達了第0428號命令。已於2003年1月解密的這份命令指出:「摧毀和焚燒前沿縱深40-60公里的所有居民區……立即投入所有飛機,集中使用火炮和迫擊炮,使用偵察兵、滑雪兵和遊擊隊……必須摧毀所有居民區,毫無保留……」整個行動要求在11月21日至12月1日10天內完成,為此,「第32近衛迫擊炮師轟擊了幾十個村莊」,「家喻戶曉的女英雄卓婭所在的遊擊隊就參加了這樣的行動。」

  在北風呼嘯、冰雪遍地的頓河平原和莫斯科郊外,身著單衣,凍得渾身麻木的德軍官兵遙望西方,急切地盼望著禦寒的冬衣和果腹的食物,一些已突破蘇軍防線的部隊也不得不重新退回至進攻出發陣地。

  德軍統帥部開始意識到局勢的嚴重性。然而由於德國的軍需工廠在戰前沒有生產軍隊冬裝,戰略後方倉庫也無儲備,為了扭轉這種不利局面,德軍統帥部只好向國內和佔領區居民徵集冬裝,但是所徵集來的物資還是遠遠不能滿足前線幾百萬官兵的需要,加之運輸不暢,還有大批冬裝積壓在運輸途中。

  由於冬裝奇缺,數量不足,各師都派大批運輸隊在機場等候。每當運輸機一停下,這些運輸隊蜂湧而上,把飛機上的冬裝一搶而空,甚至為此相互開槍。冬衣不足使一批又一批德軍官兵凍死凍僵在雪地裏。

  1941年12月初,失去進攻能力的德「中央」集團軍群74個師被迫在加里寧、克留科夫以南至葉列茨寬達1,000餘公里的正面轉入防禦。由於日益增多的戰鬥減員、凍死凍傷減員以及嚴峻的後勤補給使得德軍官兵一片驚慌,許多人惶惶不可終日。

  1942年1月,氣溫持續下降,最後竟降至零下52攝氏度。趁此機會,蘇軍統帥部以4個方面軍、20個集團軍共百餘萬人的兵力,在德軍得到補充前實施戰略進攻作戰。經過3個多月的激戰,蘇軍向西推進100-350公里,解放城鎮1.1萬個。莫斯科會戰至此全面結束,德軍在會戰中共損失50萬人,坦克1,300輛,火炮2,500門,汽車1.5萬輛及其他許多技術裝備,粉碎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為歐洲戰場形勢的根本轉變奠定了基礎。

   德軍兵敗莫斯科的故事揭示了一個無可辯駁的道理:軍事行動尤其是跨季節作戰的大規模軍事行動,行動前必須密切關注戰區氣象條件對作戰和後勤保障的影響,並從各個方面做好應對準備。
  
(張連松 金戈)

TOP

氣象與戰爭勝負有密切關係,睇最近上映的電影"赤壁"下集就完全感受得到。 没有大霧,孔明借不了箭,没有突然轉變的東風,周瑜不可能火燒赤壁。

TOP

希特勒太自大,以致準備不充足

TOP

我睇書話希特勒諗住蘇聯好快就唔掂,而佢諗住打低蘇聯之後只留番60個師占領蘇聯,所以得其中60個師有過冬準備,唔知岩唔岩

TOP

寒冬、沼地
直接害死N個德國國防軍...

TOP

重複拿破崙的錯誤。

TOP

地形是中國天然城堡,天氣是俄國天然城堡。

TOP

仲有係佢位好盟友累事
搞到德軍用左三星期時間去搞掂埋巴爾幹半島
就係呢三個星期令佢地攻佔唔到奠斯科........

TOP

何止三個星期, 德軍雖然係巴爾幹既軍事行動只佔少量兵力, 但令到原先係南面集結既德軍要係巴戰之後再次調員, 北路又要就住南路部隊, 雖然搶佔莫斯科唔係南路既事, 理論上巴爾幹對後期戰局既影響有限, 但係當時雙方未開戰, 德軍軍事行動既步伐既一致, 唔可以一前一後咁開始, 實質上擔誤既時間係足足兩個月

TOP

巴爾幹軍事行動有吞併南斯拉夫?

TOP

重複拿破崙的錯誤。

TOP

何止三個星期, 德軍雖然係巴爾幹既軍事行動只佔少量兵力, 但令到原先係南面集結既德軍要係巴戰之後再次調員, 北路又要就住南路部隊, 雖然搶佔莫斯科唔係南路既事, 理論上巴爾幹對後期戰局既影響有限, 但係當時雙方未開戰, 德軍軍事行動既步伐既一致, 唔可以一前一後咁開始, 實質上擔誤既時間係足足兩個月

TOP

當年延遲出兵也是一個誘因

TOP

蘇聯有沒有可能投降?

好似中國咁退到大後方多掛

不過如果德國贏o左哩場杖, 世界係唔係會唔同晒呢?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