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思生死的死結

思生死的死結


 哲學家何悲之有?



  眾生皆喜思生死,但是無盡的思生死,結果往往令人走入意識的困局。在哲學討論區都算玩了幾年,在人生的問題上,雖不至於淋漓盡致,也算是有一番見解,眼見很多話題來來去去都圍繞著存在的意義而討論,結果卻沒有什麼結果,引發我思考思生死的價值。無可厚非,思生死是重要的,然而揭示了生命的本質之後,下一步將又如何呢?

  接觸過佛理或存在主義的人對生命的本質理解或者更透徹,是沒有接觸過哲學的人也知道生老病死的道理。這是普世價值觀,人所皆知,哲學只是嘗試用更深入的方法去解釋存在的現象。在思生死的路上,有兩種不同的意識取向,一種是「結果導向」(result-oriented),另一種則為「過程導向」(process-oriented),兩套截然不同的意義導向,決定了人的意向選擇及價值。

  生命本質本是如此,人必有一死,終點一到必死無疑,but so what?有些人知道這個本質之後,便悲觀厭世,怨天尤人,講得跩d即係係度呻吟著等死,當我突然發現這種意識癥結後,我開始明白那是一個「dead end」。Result-oriented可以是一個死結,亦可以是一個超脫,一念之間,決定命運。一個人在看透事物後若然活在當下,生命尚有價值可取,但若然看透之後天天只持續地因「思其本質」而悲觀,其實就是等時間終點快點來到罷了。生命本質我們既然知道了,然後又如何呢?  

  那些公園阿伯到老時最鐘意講唉,生命悲哀空虛云云,其實他們只是因為太無聊太空虛,等死等到悶才呻氣。但是眾生每天都無盡地思生死,因生而懼死,因死而焦慮,思想循環循環又循環,意識輪迴輪迴又輪迴,永遠走不出這個死局。這種浪人意識是悲哀的,他們被捲入無情的時間及歷史洪流,最後在海上漂泊至死..

  世人因思生死而焦慮不安,然而焦慮的意義何在呢?我們不斷因這個那個而憂慮,憂慮的原意是為了令人作出更謹慎的決定,但究竟過多的憂慮為人帶來了什麼實質好處?沒有,過多的憂慮只會癱瘓了人的思想和行動,令 人變得越來越消沉悲觀。

  我們不知道自己憂慮的目的何在,總之每天都會花上大量時間在憂慮,不管是有意識還是沒意識,不管是重要大事還是芝麻小事,連睡覺也在擔心這個那個,令自己不得好睡,第二天醒來醉醺醺沒有精神,悲觀情緒再次浮現,然後又是帶著沉重不情願的心情去工作。除此之外,憂慮並沒有帶來任何實際的幫助,這種長期漫不經心漫無目的漫無止境的憂慮,是令一個人不斷悲觀消沉的原因...

  無盡的焦慮捲走了人不少時間和精力,令人越來越頹靡,越來越消極,那簡直是一隻魔掌,將人折磨至精力殆盡。結果憂慮夠多了,時間消逝了,卻沒有任何實際回報。這是一個思想的陷阱,一件事明明沒有什麼好處,人卻不斷慣性地去想著這種事,自我意識的困局..

  我們有時會不斷追問著,究竟無盡的憂慮為人帶來了什麼實質的結果或明顯的建設性,是否改善了人的生活?想真一點,仿佛沒有太多,它只會無情將一個人的精力與時間捲走,侷限人的潛能發展,慢慢腐蝕一個人的心,慢慢導致一個人失去活動性,簡直就是一種慢性中毒..

  為何是慢性中毒?人在憂慮時會分泌有害的腎上腺素,長此下去會慢慢侵蝕免疫功能,影響身心健康。另一方面,為了抵消這種影響,人會分泌另外一些如腦啡之類的荷爾蒙來舒緩焦慮所帶來的不快感,結果一方面人因焦慮而痛苦,另一方面卻不斷喜愛那種自我麻醉的感覺,這亦解釋了人明知一些事會帶來不快感亦仍然願意去做,例如無緣無故及慣性地憂慮,而長期憂慮的結果,就是令一個人變得「焦慮上癮」。

  當人的腦啡分泌不足或其效果不足以抵消焦慮所帶來的不快感時,有些人抵受不住焦慮的摧殘下,便訴諸其他減輕痛苦的方法,例如吸煙,從尼古丁產生的刺激或紓解效果,令人得到短暫的麻醉。吸煙雖能紓緩人的焦慮,然而長期吸煙形成生理依賴並上癮後,不吸煙所帶來的焦慮更大,結果越焦慮越吸得多,越不吸越焦慮,越吸得多越形成依賴,慮上加慮,惡性循環..

  過多的憂慮總是無幫助的,憂慮得越多,行動的越少,浪費時間,捐害健康,加深人的恐懼意識,惡性循環,越害怕越不行動,越不行動越進一步加深恐懼。與其憂慮,不如直接行動,突破恐懼,一念超生。只有認知到這個陷阱,並從陷阱中走出來,改變意識的習慣,轉移精力的焦點,才算是真正的悟化、超脫與突破。

  思生死是令人焦慮的。海德格稱這種面向絕對虛無及意義不在場狀態下的焦慮狀態為「angst」。人在思生死的過程中,不斷自我暗示著時間的終結狀態而惶恐。所以就算一個看透世事了,也不代表那會獲得更好的精神生活。純粹的思生死,結果往往只會領人走向思考的死結。逆天者亡,順天者悲,順流逆流,一樣是悲,如何超越, 就是思生死之目的所在。從東方思想來看,思生死不是單純叫人純粹思考生命本質,更要思考如何在既定本質上安身立命。

  我思故我在,我在故我爽,思考總會產生一種存在著的快慰,但是浪費時間在無盡的發現上而放棄應該追求的事物,到頭來一樣空無,有些哲學家因窮一生精力去發現事物本質而導致婚姻事業上失敗,這是哲學家之苦。當你對生命了解得夠多了之後,便應該停止這種無盡的思考,轉而向另一個層次發展,到達了樽頸位時,剩下的便是思考如何自我突破與超越,而不是繼續停留在無盡思生死之上。

  一個人若然在漫長的時間過去後,身心沒有任何突破,證明他已經變得消極退步。在這種停滯的層次上,純粹思考生命本質其實只是純粹的自我安慰,繼續停留在昨天的自己而自足罷了。這樣的存在只是為了重覆昨天的自己而存在,意識不斷重覆地永劫迴歸,精力因無盡思耗焦慮而殆亡。這種狀態是濕滯亦是悲慘的,一個人日煲夜煲哲學書,然後有天突然發現自己生活好空虛,那便證明過去的自己只是一場精神缺失。當然,若然在意識到這種迷思之後能向前進步,更上一層樓,那過去的缺失並不是缺失,而是彩虹意志的踏腳石。

  有些人在思生死的過程中不斷被捲入無意義的意識黑洞,並不斷嘗試以更多悲觀的事實去填補那個空洞,結果不但沒有填補,反而令空洞越來越大。結果又如何?浪人意識悲慘的,悲的不是因為自身的處境,而在自我選擇一條令綑綁自己的路,一條慢慢步向一條亡命之途。存在在於選擇,這是人自己的選擇,不怪得世界...

  這不是要叫人停止思生死,而是要向前一步,以前瞻性的模式去思考,不單要思生死,更要思考思生死的意義,若然思生死本身沒有帶來什麼實質意義,那又為何浪費大量的時間及精力思生死?倒不如天真無知的人活得快樂,倒不如像我一樣聽著音樂而忘我飄樂。所謂傻有傻福,無知的人有時往往更快樂,他們可能未不會尋求什麼特別的而哲學家卻因窮盡精力,每天因看到太多荒謬與缺陷而悲觀厭世,或鬱鬱不得志,或憤世嫉俗,或瘋癲失常....

  哲人並不雖為此而悲,天真的人擁有一些哲人沒有的東西,哲人同樣擁有天真的人沒有的東西,天真的人或者不會因為知道太多而悲觀,但沒有哲人那般的精神層次,若然哲人能將自己所認識的轉化為正面積極的力量,超越憂慮與迷思,那將會是無限大的精神力量。這要看一個人的智慧及悟性,悟性不足,可能永遠都只會停留在憂慮埋怨的路上,只有俱備足夠的悟性,才能自我發現到阻礙精神發展的障礙物,而以上所提及的意識迷思便是哲人最常碰到的障礙物。迷思是一個停滯階段,要自我超越,往往都會經過一般停滯的迷思階段,正如想要克服虛無主義的人,首先要經過虛無主義的精神荒漠...

     思能載舟,亦能覆舟,一條小路走到黑,最後必然碰上死胡同。發現世界,本來就是為了撇除精神的空虛,結果卻令人更焦慮更空虛,那絕對是自我意識的綑綁,諗來都晒氣...凡事適可便止,思夠了輒止,認知到迷思重要,懂得抽身更重要,所謂知己知彼,知道自己存有迷思而迷惑,便應及早跳出迷思,停止慣性,突破困局再向前。這是馬斯洛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最高層次,亦是尼釆哲學的核心精神及超人意志,一個人只有透過堅強的意志不斷地去超越自己,才能真正有效地克服虛無主義下的頹喪意志,並建立起真正屬於自己的個人價值。生物的進化本來就是本著這種宇宙意志而成長過來的,不是嗎?




 
  知有涯而生無涯,有涯隨無涯,殆矣;不知去向為何,陷入永劫輪迴的時間及意識黑洞,悲矣...

  哲學家何悲之有?悲就悲在這裡..


  不管是process-oriented或是result-oriented,發現事物本質後應要及早抽身,在既定本質下自我創造、超越及突破,千萬不能無意識地隨著時間流逝而在無盡的焦慮過程中等死。存在先於一切,生活本是一個藝術,了解自己及世界本質並不足夠,最重要的是如何從既定的局面之上去不斷自我創造及建立意義及價值,否則人生如同荒廢,留下的只有浪人意識下的存在與虛寂..

TOP

你個問題不是我文中考慮的重點,我旨在指出一種思哲意識的迷失與綑綁

你所指的是Maslow的那種滿足層次意義,各種各樣的壓力源令人不能放下

放下與放棄又是兩回事,有些人從此放棄了,有些人先放下了再重拾向前

起而行動總好過等死                                                                                                                                                                                                                                                                               

TOP

dom一聲.....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