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承擔

承擔

何謂「承擔」?
即承受擔當之意,勇於承擔重任,
能為自己或他人的過失擔當責任,
不諉過、不推卸;
而其具體表現是以利益大眾為前提,
無怨無悔地付出,
不造成人我間的衝突,
這就是承擔的精神。


  
三國時期的大政治家諸葛亮,
足智多謀,因感動於劉備
三顧茅廬的誠心及知遇之恩,
答應在紛亂時局為其效力,建立蜀漢。
然而劉備未完成統一大業即中道崩殂,
臨終時託付他輔佐後主劉禪,
復興漢業。
諸葛亮臨危受命,
帶領蜀漢從君主殂亡的震盪中恢復過來,
不僅外結孫吳、內定漢中,
亦整頓吏治,識人善用,採納忠言,
完成復興漢室的艱鉅遺命。



由此可知,
承擔要有無比的勇氣及心量。
往往我們對於自身所熟悉的一切,
都勇於去承擔;但相對地,
對於陌生的事物若還能
發自內心為大眾服務、付出,
就要有無比的勇氣與願力、
忍辱與包容,以大局為前提,
不怕別人的指責與異議。
例如諸葛亮不因出師北伐失敗,
遭受眾臣指責而萌生退意,
反而上書後主正確看待失敗之因,
待有利的時節因緣再戰,
其為蜀漢生死存亡的忠心,
乃是大丈夫的承擔。
此外,更為可貴的是其為臣之道,
諸葛亮不因後主無才無略而心生動搖,
反而以更堅定的勇氣、毅力,
忠心護主,並且實現先帝的遺願,
真正是承擔的最高精神表現。



承擔,大至為國、為民、為社稷、
為百姓,如諸葛亮;
小從自己身上做起。
曾有一位小孩拿著成績單交給父母,
他說:「我考不好,我自己會承擔。」
父母看完後疑惑地問:
「你如何承擔?」
他回答:
「我要承擔成績不好排名的壓力、
父母親的不高興及老師的處罰,
但是下次我會用功了。」
這就是能夠擔當自己所造不如意的結果,
並且明白因上的努力,從中提升。
我們不也是如此,
知道病痛是由罪業產生而甘心甘受;
因為沒有善因緣而懂得修正自己,
努力改變因緣;
或者為領眾承擔組員們的過失,
從這些日常發生的小事學習承擔,
進而擔負起護法護教之責。




如此,從小處做起,向大處著眼,
承擔的意義及精神就涵蓋其中了。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