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蔡子強﹕中國領導人尚待民主洗禮

蔡子強﹕中國領導人尚待民主洗禮


【明報專訊】儘管之前寫過,總理溫家寶,可以在苦難中作為國民的感情慰藉,但在其他層面,尤其是民主的修養中,我相信他還遠遠有待改進。最新鮮熱辣的例子,自然是他在劍橋大學演講時被人投擲鞋子的事件。

之前(1月1日)在本欄寫過,布殊、彭仕國、克林頓、阿諾舒華辛力加等西方政要,當被人投擲東西時的反應,並指出從容、幽默、開懷、樂天、得體和恰到好處,就是西方政治領袖處理類似尷尬場面,看待民眾對一己敵意和羞辱的最好政治方法,而這也是西方從政人物的主流價值:擁有政治權力的人,必須學曉謙卑。

指控並非無的放矢

想不到只是一個多月,又再次發生類似例子,今次主角卻落在溫家寶身上,而他便選擇如此回應:「這種卑鄙的伎倆,阻擋不了中英兩國人民的友誼。人類的進步,世界的和諧,是歷史的潮流,是任何力量阻擋不了的。請讓我講下去。」

其實,用上「卑鄙」這類字眼,只會反映當事人對事件十分「上心」,胸襟不夠廣闊,氣度不夠寬宏。這類行徑在西方可謂司空見慣,最極端例子甚至如韓國領導人被人淋紅油的也有之,所以實在毋須反應太大。畢竟,那位劍橋學生的行為並非偷偷摸摸,也算光明正大,你可以說他不禮貌,甚至說他粗暴,但卻談不上卑鄙。

且,要說粗暴,也粗暴不過中國的人權紀錄。只要想起北京如何對待「零八憲章」、如何對待異見人士,便知道那位劍橋學生的指控並非無的放矢,又或者無理取鬧。

列根的故事 大國的風度
上次的文章沒有提到一個例子,今次在這裏再作補充。有一次,美國前總統列根到加拿大作官式訪問,並發表演說,但卻遭到當地示威人士的「熱烈」招呼,抗議聲浪甚至大到多次打斷他的演說。作為主人的加拿大總理杜魯多(Pierre Trudeau),感到十分尷尬和難堪。倒是列根來得大方和瀟灑,說:

「這些事情在美國時有發生,我想這些人怕且是特地從美國趕到貴國的,好讓總統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

這就是一個真正「大國」的風度。

而今次,中國外交部則表示,中方已對這一事件的發生表示強烈不滿。同是出訪別國,同是遭遇不禮貌對待,以上,就是兩個政府反應上的差異。

在一個民主國家,主辦當局可以防範觀眾帶備武器進場,但卻無從阻止觀眾於現場脫下鞋子做些什麼,更加無從拒合資格進場者於門外(縱然當事人可能是「麻煩分子」),最多是事發後會場裏的保安第一時間阻止行動繼續,並由當局依法懲處肇事者。事後中國政府可以表示遺憾,但對英國政府表示強烈不滿,則反映他們至今仍是不明白,在一個民主國家,政府與人民的界限。

且,溫總要到一間大學演講,就應設想到這乃最多反叛人士聚集的地方之一,遇到激烈反應本是家常便飯。廣東話說「食得鹹魚抵得渴」,毋須反應太大。記得曾蔭權當日來到出了名反叛的中文大學演講,結果果然被學生於門口圍堵,擾攘了一段時間,到他終於可以開始演講時,他是如此說的:

「我今日遲了入會場,因為在門口見到其他同學,他們很熱情、給予我更大信心。之前,我的同事問我是否知道這麼多年來沒有港督或特首有膽量到中文大學演講。而最受歡迎的彭定康港督到來頒發大學學位時,他的座駕亦被圍堵。我當時亦有些猶豫,不知會發生什麼事。我今日到此並沒有失望,果然有同學在外擾攘……對當權者來說,一定是一個大的警惕,亦是一個好的反思的機會。從這方面來說,我很感謝今日同學表達了他們的意見。」

說到底,中國領導人全都沒有接受過選舉與民主的洗禮,這就是文化上的差異。

就得靠這樣的學生

我記得前捷克共產黨領袖杜布切克(Alexander Dubcek,布拉格之春的主角),有一次給大學生包圍,問他如何能保證捷克的民主、自由時,他是如此回應的:「你們問我如何保證,我的答案就是——靠大家,靠今天包圍我的大家。」

作者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 高級導師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