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月供基金,長線投資,厄錢厄錢厄錢

解構「平均成本法」謬誤
盧世和

以月供形式投資基金的投資計劃近年已頗為普及,在介紹這些計劃的刊物上,以及業內人士大多亦會提到運用「平均成本法」作定期投資的效果。

平均成本法的主要原理是,由於投資計劃的每月供款是固定的,但基金單位價格卻會隨着市場波動而升降,因此在整體市場上升時,每次購入的單位數目便逐漸減少;但在市場下跌時,購入的單位數目卻不斷增加,因此,當儲蓄計劃開始後,即使市場回落或大幅波動也毋須擔心,因為這投資方法能自動替投資者在市場愈低潮時,購入愈多基金單位,到市場調整完畢而再上升時,累積的購入單位便可獲利。

這方法看似簡單可行,但卻不是萬無一失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首先,投資計劃最終能否獲利仍是要視乎投資的基金能否上升,如投資的基金長期表現不濟(如1998年至今的日本基金、1994年至今的東南亞基金、2000年至今的科技及電訊基金等),就算長期不斷以較低平均價購入基金單位,亦不能帶來利潤。

其次,平均成平法發揮最佳效果是,當市場在一時段經歴「V形」走勢,因為在市埸愈下跌時購入單位便愈多,就算市場只是回升至時段開始時的水平,亦已有利可圖。可是,市場的走勢卻不一定是這樣的,過去兩至三年的股市走勢卻是「倒轉V形」。在這個時期,定期購入基金單位的平均價格便會比現價高,如在這時段開始時一次過投資,現在只是「打回原形」,但以定期方式分段購入,現在卻會錄得虧損。

還有的是,隨着時間過去,儲蓄計劃中購入的單位自然愈來愈多,而每次新購入單位的比重,將較計劃初段時逐漸下降,屆時如市場再出現調整,新購入單位的平均化效用便遠不如前。例如儲蓄計劃每月供款5000元,一年後每次的購入量是整體已投資金額(6萬元)的十二分一;但到三年後,每次投資的5000元只佔已投資金額(18萬元)的三十六分一。

由此可見,.每次新購入的比重及影響將逐步減少,整個儲蓄計劃的表現主要是受已投資的基金組合的價格升降影響,平均成本法作為自動調節平均購入價的效用也漸漸消失。

事實上,平均成本法只在某種市場環境,以及在定期投資計劃早期能發揮作用,絕不可被說作「在任何市場走勢、投資時段均有效」的投資方式。投資計劃最終能否達至既定的回報目標,基金組合因時制宜的「長期積極管理」才是成敗關鍵。

TOP

解構「平均成本法」謬誤
盧世和

以月供形式投資基金的投資計劃近年已頗為普及,在介紹這些計劃的刊物上,以及業內人士大多亦會提到運用「平均成本法」作定期投資的效果。

平均成本法的主要原理是,由於投資計劃的每月供款是固定的,但基金單位價格卻會隨着市場波動而升降,因此在整體市場上升時,每次購入的單位數目便逐漸減少;但在市場下跌時,購入的單位數目卻不斷增加,因此,當儲蓄計劃開始後,即使市場回落或大幅波動也毋須擔心,因為這投資方法能自動替投資者在市場愈低潮時,購入愈多基金單位,到市場調整完畢而再上升時,累積的購入單位便可獲利。

這方法看似簡單可行,但卻不是萬無一失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首先,投資計劃最終能否獲利仍是要視乎投資的基金能否上升,如投資的基金長期表現不濟(如1998年至今的日本基金、1994年至今的東南亞基金、2000年至今的科技及電訊基金等),就算長期不斷以較低平均價購入基金單位,亦不能帶來利潤。

其次,平均成平法發揮最佳效果是,當市場在一時段經歴「V形」走勢,因為在市埸愈下跌時購入單位便愈多,就算市場只是回升至時段開始時的水平,亦已有利可圖。可是,市場的走勢卻不一定是這樣的,過去兩至三年的股市走勢卻是「倒轉V形」。在這個時期,定期購入基金單位的平均價格便會比現價高,如在這時段開始時一次過投資,現在只是「打回原形」,但以定期方式分段購入,現在卻會錄得虧損。

還有的是,隨着時間過去,儲蓄計劃中購入的單位自然愈來愈多,而每次新購入單位的比重,將較計劃初段時逐漸下降,屆時如市場再出現調整,新購入單位的平均化效用便遠不如前。例如儲蓄計劃每月供款5000元,一年後每次的購入量是整體已投資金額(6萬元)的十二分一;但到三年後,每次投資的5000元只佔已投資金額(18萬元)的三十六分一。

由此可見,.每次新購入的比重及影響將逐步減少,整個儲蓄計劃的表現主要是受已投資的基金組合的價格升降影響,平均成本法作為自動調節平均購入價的效用也漸漸消失。

事實上,平均成本法只在某種市場環境,以及在定期投資計劃早期能發揮作用,絕不可被說作「在任何市場走勢、投資時段均有效」的投資方式。投資計劃最終能否達至既定的回報目標,基金組合因時制宜的「長期積極管理」才是成敗關鍵。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